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第25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是2014年度新聞界服務大局、引導輿論成效的充分反映,也是新聞界轉變作風、融合發展實踐成果的集中展示。那么,這些獲獎作品是如何體現年度中國新聞作品的最高水平呢?今天,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在本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研討會上,對這些作品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梳理。
特點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響唱時代主旋律
獲獎作品中,不乏主題重大、立意深遠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在積極宣傳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良好輿論氛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獲本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的解放軍報、新華社通訊《生命線在強軍興軍偉大征程中閃耀——習近平主席、中央軍委領導和推進新形勢下軍隊政治工作紀實》主題重大、氣勢恢宏,深刻闡述了習近平同志建軍治軍的重要思想。
獲文字消息一等獎的江西日報《項目審批“長征”698天泰豪動漫變“動慢”》是一篇旨在推動政府加快轉變職能、簡政放權的輿論監督報道,記者敏銳抓住典型事例“解剖麻雀”,直擊阻礙改革發展的社會怪相,是貼近現實、針砭時弊的新聞佳作。

中央電視臺《讓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今晚報《反腐是一種國家使命》、黑龍江廣播電臺《“藏糧于土”箭在弦上》等作品緊扣依法治國、反腐倡廉、糧食安全等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以及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透過現象挖掘本質,展現了主流媒體對中國改革發展進程的深入觀察和思考。
特點二:講述身邊故事,匯聚正能量,弘揚核心價值觀
獲得特別獎的作品——中央電視臺電視系列《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攝制組采訪了全國各地和十多個國家與地區的海內外華人4000多人,原汁原味地呈現了老百姓祖代相傳的家訓家規,向海內外觀眾生動展示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引發了公眾對傳統家教和“家國情懷”的強烈關注與思想共鳴。

溫州新聞網網絡專題《網上誠信館 道德新標桿——謝巖斌千里還債溫州城誠信接力》利用網絡技術策劃“網上誠信館”,發動網民尋找身邊誠信故事,讓身邊的誠信故事更具傳播性和示范效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心。
無錫日報《做好事“潛伏”27年 “炎黃”終于找到了》等連續報道、黑龍江電視臺廣播訪談《好人朱占華》、北京電視臺電視專題《無影燈下的生死博弈》、大眾網網絡訪談《孝在三生》等一大批作品,以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為藍本,弘揚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是新聞工作者踐行和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作品。
特點三:采訪深入,文風清新,彰顯媒體社會責任
獲得文字系列一等獎的新華社《“呼格案再審”系列報道》采訪扎實,細節感人,記者湯計堅持九年追蹤,推動了案件重審,記者“鐵肩擔道義”的為民情懷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高度贊譽。
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電視訪談《住在涵洞為討薪》,記者把鏡頭對準弱勢群體,將整個事件抽絲剝繭,呈現了農民工討薪之“難”、建筑市場用工制度之“亂”、勞動監察部門之“冷”等社會現象。作品播出后,事情得到了圓滿解決,體現了記者和媒體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獲新聞名專欄的中國紀檢監察報《方圓談》、新華日報《漫說快評》、西藏人民廣播電臺《駐村夜話》、新華網《數據新聞》等欄目立足小切口,講好大故事,體現了媒體敢于發聲、引領輿論的責任擔當,展現了良好的品牌影響力和傳播力。
這些作品有筋骨、有溫度,采訪深入,文風清新,事例鮮活,體現了新聞界對“走轉改”機制化常態化的最新探索,彰顯了記者敏銳的洞察力和專業的新聞素養,生動詮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聞工作導向。
特點四: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增強感染力吸引力
獲一等獎的人民日報《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選材獨到、邏輯嚴密,體現了黨報在改進評論方面的創新進步。
中央電視臺電視消息《習近平奧巴馬會晤》營造出一種“串門式”氛圍,從會晤后的閑庭信步,到月下揮手告別,擺脫了傳統會晤的嚴肅氣氛,使時政新聞脫去了刻板的外衣,自然直觀地向受眾傳達了兩國元首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共同愿景。
獲得三等獎的央視新聞客戶端網絡專題“V觀”,推出“V觀APEC”“V觀習主席出訪”“V觀國家公祭日”等系列微視頻,以獨家時政畫面、重要議程現場、領導人活動全程等短視頻報道,使手機上的時政視頻新聞更生動好看。
更多閱讀
12月2日,中國記協在京舉辦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研討會,部分評委、審核委員、獲獎者和業界學界代表100余人,圍繞獲獎作品和評獎工作的新特點、新亮點交流研討,總結改進和創新新聞宣傳工作的經驗。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在研討會上致辭,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作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報告,中國新聞獎審核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作審核工作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