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榮同志事跡材料 劉君榮,男,主任編輯,現任福建廣播電視報社副總編輯兼《東南傳播》主編。他把一個內刊性質的雜志培育成全國廣電系統影響因子排名第一的新聞傳播類學術刊物,成為我省新聞業務研究的主陣地。2022年,中國社科院網站公示《東南傳播》進入中國人文社科期刊核心期刊目錄。連續獲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年度最佳編輯”稱號,多次獲福建新聞獎一、二、三等獎。 一、開門辦刊,立足新聞業界,連接院校資源,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東南傳播》前身是機關刊《福建經濟》,劃到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改了刊名,沒幾年又被改制。當時刊物經營得很不好,沒有稿件,沒有編輯(原有兩名編輯調走),沒有經費(拖欠6期印刷費),沒人愿意接手(面臨改制身份轉換)。他服從組織安排,毅然接受重任,從記者干成編輯。在困難面前,他雖白了頭,但從不退縮,以互聯網思維和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實現完美逆襲。 他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一邊勤學新聞理論,刻苦鉆研業務,通過下笨功夫提升學術修養,在全國刊物發表系列新聞論文,大量論文獲獎,他成為中國廣播電視報刊協會常務理事和一些傳播院校的碩導 ;一邊堅持開門辦刊,積極參與新聞傳播院校學術活動,成為浙江大學“國際華萊塢電影研究”學會常務理事、廈門大學“臺灣和東南亞研究”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大學被他執著辦刊精神感動,指派四名博士生協助他辦刊,并大力支持《東南傳播》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欄目。后來他又與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辦“海峽傳播”欄目,與中國傳媒大學合辦“媒介融合前沿和理論”欄目,與浙江大學傳播研究所合辦“為新時代留影:華萊塢電影研究”欄目,引發全國學界關注和廣泛參與。 二、強化問題意識,引導新聞工作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剖析新聞傳播實踐,建設新聞業界的學習平臺 他帶領編輯強化問題意識,通過對我省新聞報道嵌入式研究,提高編輯對新聞實踐的理論素養。他嚴格把關導向、狠抓刊物質量,提升了雜志在全國的影響力。 2019年7月,他參加7月26一31日東南廣播組織的“兩岸非遺文化展演”活動,策劃從筆談、宣傳、論文三個維度隆重宣傳這次活動,指導一批記者、編輯撰寫對臺傳播的論文。他撰寫的《儀式傳播:兩岸共享身份和文化儀式的確立》發表在《新聞戰線》2020年4期。《東南傳播》2021年4期在新華社的支持下策劃報道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報道宣傳,他組稿探討在“第二落點”的重大時政報道創新,引發各方關注。他寫的《央地媒體在重大時政新聞報道中融合傳播策略研究——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報道為例》論文發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1年12期,文章被中廣聯直接推薦參評中國新聞獎;他撰寫的《大型系列宣傳報道<春天的回響>空間敘事探析》發核心期刊《電視研究》2022年9期。 三、辦數字雜志,用互聯網思維推動新型數字出版, 持續推進數字媒體建設 他嘗試挖掘平面媒體在傳播空間的種種可能,在全國第一次把二維碼技術運用到新型數字化雜志的制作中。這一創新獲得中國傳媒大學高曉虹的高度評價,也被省記協領導關注,在宣傳會議上推廣。中國廣播電視報刊協會在年會上兩次讓他介紹互聯網辦刊經驗。 2017年8月15日,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領導在全省報刊會議上肯定了《東南傳播》媒介融合的成績,會后下文推廣:“《東南傳播》打破媒介界限,融合使用圖片、文字、音頻、視頻等媒介形式來展現內容,實現新聞內容的聚合;并運用新技術實行開放獲取的多樣化、便利化,積極探索實現優質內容資源的最大化傳播。” 四、創新創優,不斷提高雜志辦刊質量,《東南傳播》已成為全國廣電系統較具影響力的新聞傳播類學術雜志之一 《東南傳播》始終重視辦刊質量,成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2016年、2017年連續獲得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評選的“福建省種子雜志”,邁入福建省品牌雜志行列,前后獲得40萬元省財政資金扶持。 2019年《東南傳播》入選“SCD(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22年中國社科院網站公示《東南傳播》進入中國人文社科AMI核心期刊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