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霞個人事跡 王敏霞同志2002年從四川大學中文系畢業到福建日報社工作,先后在漳州記者站、時事體育部、記者通聯部、泉州記者站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現為泉州記者站記者。 廿十余載新聞路,她始終恪守“做一名優秀黨報記者”的初心,奮戰采編一線。兩次下記者站,11年夜班編輯,在艱苦的工作崗位扎實歷練,在重大主題宣傳和重大突發事件報道中勇挑重擔,思想政治素質、導向把握能力、新聞采編能力提升顯著,她已成長為黨報新聞宣傳的業務骨干。 作為業務能手,王敏霞同志被抽調到《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寫作專班,與一名同事共同擔綱第十五章《黨是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的寫作任務,憑借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嚴謹細密的工作態度,圓滿完成任務。該著作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她有6件作品獲福建新聞獎(一等獎3件,二等獎1件,三等獎3件),二十多件作品在全國省區市黨報新聞獎評選中獲獎。個人多次獲評福建日報社優秀共產黨員、優秀記者、優秀編輯、先進工作者,還榮獲全省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省直機關優秀工會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在重大主題報道中,王敏霞同志政治素質過硬,創新意識強,主旋律報道出新出彩。多年的一線采訪經歷,鍛造了她對重大宣傳主題的把握和采寫能力。2020年8月,她接到《閩山閩水物華新——習近平福建足跡》的寫作任務時,二寶只有兩歲三個月。她一邊緊急安頓孩子一邊馬不停蹄趕赴集合地點。她承擔的寫作部分,政治性強、寫作難度大。兩次“閉關”寫作的一個半月間,她查閱了巨量的資料,采訪了數十名親歷者和當事人,星夜趕稿,精細打磨,最終在限定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了6萬多字的寫作任務。 圍繞發展大局,服務中心工作,是黨報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使命。駐泉以來,她始終注重挖掘踐行“晉江經驗”的亮點和時代意義。在“晉江經驗”發布20周年、省委全會提出民營經濟強省戰略的重要節點,以及企業復工復產、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及時報道了《“晉江經驗”指引新路》《“晉江經驗”20年傳承與實踐觀察:縣域發展的典范之路》等多篇深度新聞,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鼓與呼。 泉州“申遺”,舉世矚目。她及早策劃,在2020年7月25日泉州成功“申遺”前三日,參與創作的《三部穿越片,帶你尋找夢里泉州》的融媒體產品一經推出,就刷屏朋友圈;翌日即推出《守護千年遺響 看見宋元中國》的綜述報道,系統梳理回望泉州20年“申遺”之路。她始終關注泉州在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方面的亮點和舉措,采寫了《后申遺時代,如何守護千年古城》《世遺,就在咱厝邊》等深度報道,深受好評。 提高重大主題報道的影響力和思辨力,離不開扎實深入的采訪。2013年,向莆鐵路開通。她和采訪組的同事一起,從南昌到莆田,沿著鐵路線行進,10天時間,9個城市,100多位采訪對象,行程近3000公里,采寫了《向莆機遇》《向莆熱力》《向莆潛力》深度稿件,為讀者詳細解析向莆鐵路這一閩贛發展新引擎,獲得2013年度福建新聞獎報紙系列報道一等獎。 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王敏霞同志堅持沖鋒在前,作風過硬,能戰能勝。從事新聞采編21年間,她高質量完成多項突發新聞和應急采訪任務,采寫了大量鮮活接地氣、頗具影響力的新聞作品,踐行著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2020年、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兩次襲擊泉州。作為省級黨報駐站記者,她快速響應,克服重重困難,病而不倒,堅持采寫了大量防控一線的報道,《柒牌六天轉產生產出防護服》《盼盼首開包機接員工返崗復工》……這些基層創新做法為全省抗疫提供了經驗借鑒。尤其在2022年泉州疫情最吃勁的時候,她幾乎每天一篇頭條通訊,多篇稿件得到全省新媒體的廣泛轉載刊播,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新聞現場,就是記者的戰場。2010年,接到閩西北特大暴雨災害的應急報道任務,她二話不說,立刻奔赴一線,奮戰7天,克服塌方、路斷、橋毀等困難,換乘了汽車、摩托車、鏟車、沖鋒舟等各種交通工具,并徒步穿越十幾座斷橋,踩著同行者肩膀爬上三兩米高的山坡……最終到達災情最重的甲頭村、寶莊村,成為首批到達的記者。2011年新春走基層,她和同事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五,輾轉9個災后重建點,行千里路、吃百家飯,生動記錄下災后重建的新聞故事。 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她一直在路上。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等諸多重大戰役性報道接踵而至,她持續堅守夜班崗位,汶川地震期間更是連熬四個通宵,出色完成特刊任務。2018年,泉港發生“碳九”事件,還未結束產假的她毅然趕到肖厝碼頭,冒著刺鼻的氣味采訪。防抗臺風“莫蘭蒂”“杜蘇芮”,她都堅持奔赴最前線,發回大量現場報道。 在引導熱點事件時,王敏霞同志策劃能力突出,判斷敏銳,因勢利導,提升了新聞影響力。2017年2月中旬開始,“紫菜是塑料做的”謠言視頻在網絡病毒式傳播,晉江紫菜產業遭受重創,引起消費者恐慌。經過一個多月的跟蹤觀察和深入采訪,她采寫的《紫菜謠言阻擊戰》一文,全景式呈現了當地媒體率先舉起“正名”大旗,隨后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辟謠,直到國新辦定論的輿論之戰;縱深報道了晉江紫菜化危為機,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升級的全過程。在一個產業和一個謠言的PK中,該報道在甚囂塵上的網絡輿論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堪稱輿論引導的一個范本?!蹲喜酥{言阻擊戰》還成為泉州師范學院、仰恩大學等高校新聞寫作課程的經典教學案例,并獲評福建新聞獎一等獎。 2017年春節剛過,王敏霞到晉江市安海鎮曾埭村采訪時,看到花菜已過成熟期卻銷不出去,菜農一籌莫展。經過深入采訪,她報道了《500畝花菜滯銷,曾埭菜農盼援手》,迅速引起強烈反響,央媒、省媒紛紛轉載,永輝等多個商超積極聯系大宗團購,第一天就賣出了1萬公斤。報道引發的社會關注持續居高不下,她請示報社領導后,繼續策劃組織了一場愛心團購,200箱、4000公斤的愛心花菜,在元宵節前送到了福州市民的餐桌。從一篇解決燃眉之急的助農報道,到策劃一場良好社會反響的熱點事件,再到深入剖析這一代表性事件的評論《發力農業供給側,刻不容緩》,這場活動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更拓展了該類報道的深度和廣度,評論榮獲福建新聞獎三等獎。 20多年來,王敏霞同志默默堅守一線,深入踐行“四力”要求,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黨報新聞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