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中央網信委印發《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各地加強對政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政務公眾賬號和工作群組的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日前有媒體報道,自今年4月以來,各地進入新一輪政務號關停潮,先后有10多個省份政府部門下發通知,要求對包括政務APP、政務公眾賬號在內的相關政務新媒體關停注銷。 互聯網時代,政務新媒體是數字治理的有效載體之一,對提升政務公開透明度,保障公眾知情權、監督權,方便群眾辦事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在此語境之下,一批網感強、內容實、形式新的政務新媒體,如“深圳衛健委”“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以及“浙里辦”APP等,都以其內容貼近性、服務親民性贏得了口碑。 但要看到,也有不少基層單位,或因為人手不足,或因為缺少專業人員,或因為關注度低等原因,其政務新媒體有的淪為僵尸號,有的成為基層干部群眾的指尖負擔,扯出一條長長的形式主義鏈條,平添壓力與束縛……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也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對政務新媒體瘦身確有必要。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政務新媒體健康有序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功能相近、用戶關注度和利用率低的政務新媒體要清理整合,確屬無力維護的要堅決關停。去年末,中央網信委《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干意見》出臺,再次提及政務公眾賬號的數量控制。此次多地基層政務新媒體的停更與注銷,正是對這些問題的一次有力回應。然而,“關停并轉”不能一刀切,對那些“打官腔、慢半拍、沒人氣”的政務新媒體說不,讓那些有溫度、網感強、內容實、形式新的新媒體火出圈來,才是辦好政務新媒體的應有姿態。 瘦身之后的提質亟待提上議程。什么才是一個優秀的政務新媒體?形式活潑、內容翔實、互動積極、資源集聚“一個都不能少”。政務新媒體既要有腳踏實地的作風,也要有思維創新的網感,更要有為民辦實事的擔當,才能行穩致遠。 應該看到,那些有溫度、接地氣、人氣足的政務新媒體正是扣準了“務實”二字,才收獲了好評。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運營計劃和內容策略;加強政務新媒體的互動性和參與度,提升用戶體驗和黏性;更加精準地制定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動問題解決…… 值得重申的是,政務新媒體只是載體和路徑,服務群眾才是本質和旨規。唯有多些走心用情、求真務實,讓政務新媒體真正成為解決群眾難題、回應民生訴求、增進百姓服務的直通車,成為“鍵對鍵、線對線”服務群眾的好平臺,才能切實增進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當然,瘦身潮也可視為融媒整合的難得契機。如今,全國多省已在探索省市縣三級媒體融合。省域范圍的傳媒優質生產力,完全可以為政務新媒體注入新力量,助力政務新媒體的品質提升。 創新理念、改變作風來運維政務新媒體,使其造福于民,前景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