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黑龍江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一塊重要的“壓艙石”,糧食總產量、商品量、調出量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全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2023年,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瞄準火熱的“三農”實踐,繼續做深做實做活新聞報道,為實現黨中央戰略部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李琳(左)在綏化市一家合作社采訪。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采寫有溫度的新聞 采寫有溫度的新聞,是新時代對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時代課題,也是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徹底改變作風文風的時代標志。多年來,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記者,在春種、夏管、秋收等關鍵農時節點,堅持在基層一線蹲點,采寫了大量“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優秀新聞作品。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李智博在黑河市拍攝豐收在望的麥田。 系列報道《今春種點啥?》是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眾多走基層報道中的代表作。作為農業大省,如何引導農民以市場為導向,種植百姓急需,效益更好的作物,始終是農民關心,政府關注的焦點。多年來,每年春天,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都派出精干記者,到基層一線蹲點,與采訪對象同吃同住同勞動,用鏡頭記錄新時代農民如何選擇新品種,采用新技術,確保好收成的有益實踐。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高攀(右)在黑龍江省巴彥縣劉輝巨農種植專業合作社報道大豆豐收場景。 2022年,春節剛過,為引導農民科學擴種大豆,記者深入到巴彥縣最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劉輝巨農種植專業合作社采訪。一周下來,在村屯,在地頭,記者起早貪黑,抽絲剝繭,梳理出了這個種植15萬畝耕地的合作社如何給農民講政策、談市場,消除農民疑慮,最終科學確定種植品種的生動故事。這期節目播出后,很多農民決定改種大豆,而這樣的選擇,不僅助力黑龍江完成了國家下達的擴種大豆任務,也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每畝收益增加了300多塊錢。 今年,黑龍江將繼續堅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繼續做好《今春種點啥?》 等走基層報道,為“三農”工作“擂鼓助威”。 練就“火眼金睛”,發現有價值的新聞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在建設農業強國的新征程中,作為主流媒體,把握時度效,播發助推“三農”工作發展的好新聞尤為重要。黑龍江的農業新聞線索多如牛毛,如何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第一時間發現有價值的新聞,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答案是讓記者下足功夫,反復實踐,練就“火眼金睛”。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張勃(中)在黑龍江墾區854農場水稻田里采訪。 2022年6月是黑龍江的農閑時節,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拜泉縣某鄉鎮的大農機“農閑機不閑”,跑到了河南去作業。記者沒有淺嘗輒止,而是迅速趕到河南,采訪了大量的黑龍江農機手、河南的農民和農業干部,第一時間播發了作品《農機千里走中原》,有力地展示了黑龍江現代農業取得的長足進步,以及我國全力以赴,緊抓糧食生產不放松,確保百姓舌尖上需求的生動實踐。節目播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好評。今年,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全面提升發現好新聞的能力,采制出一批優秀的電視消息,為推動“三農”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絞盡腦汁”,創作有深度的新聞 新聞報道要善于挖掘“深度”。2022年初,黑龍江省堅決落實國家下達任務,提出擴種大豆1000萬畝的目標,面對這一大事件,黑龍江廣播電視臺記者們站在打造新聞扛鼎之作的高度,提早謀劃,持續跟蹤,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在去年國慶節,系列報道《大豐收,龍江大豆!》 開始與觀眾見面。共四期的報道中,深刻展示了黑龍江大豆單產、總產雙雙刷新歷史的新聞事實,深刻剖析了大豆豐收的原因,關鍵就在于黑龍江緊抓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系列報道不僅展現了黑龍江擴大豆、保糧安的愛國情懷,更為今后的豐收,提供了成功借鑒,被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領導和農民兄弟接連點贊。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黑龍江廣播電視臺依然鼓勵記者“絞盡腦汁”,鉚足干勁,踐行“四力”,用情用心用力去呈現龍江大地上火熱的“三農”實踐,用一篇篇精品力作,鼓舞“三農”工作者,勇攀高峰,再立新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龍江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