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廈門理工學院、福建未來媒體智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聯合發布《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2)》,呈現2021—2022年我國未來媒體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媒體深度融合、新興業態、網絡監管等方面的發展熱點,探討未來媒體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未來媒體呈現六大發展趨勢 藍皮書指出,未來媒體,是指基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大趨勢,以用戶為導向,以數字創意為基礎,以互聯網為主導,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驅動的新型媒介和新型媒介組織。 2021—2022年未來媒體發展主要有四大熱點:新基建提速,賦能未來媒體數字化轉型;虛實混融,元宇宙開啟未來媒體新圖景;媒體融合協同深化,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行業監管嚴格,未來媒體規范與發展并重。 “十四五”時期,未來媒體的外部環境整體向好,未來媒體將迎來深度融合與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嚴峻挑戰。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人類生活不斷深度融合,未來媒體呈現六大發展趨勢:未來媒體迎來數智化“黃金時代”,媒體融合加速向生態級平臺變遷;未來媒體開啟虛實混融新階段,新型視聽產業和虛擬數字人將迎來高速發展;網絡強監管時代開啟,未來媒體構建共治式發展;新材料、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未來媒體智能“進化”加速;新技術、新結合、新驅動,未來媒體新賦能;未來媒體泛在化,新聞業轉向全鏈條內容生態。 新技術為“耳朵經濟”添彩 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丁邁等分析認為,新技術不斷推進演化,為在線音頻市場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內容輸出和商業化拓展,各家音頻APP紛紛布局。 廣播電臺利用自建APP打造雙向互動節目,堅守原創內容,堅守媒體責任,牢牢把握新聞主流性、權威性,節目保質量、出精品,利用自身影響力輸出優質內容。廣播電臺還借助其他新媒體平臺開設多個賬號,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也為用戶反哺廣播和音頻平臺起到導流作用。 商業音頻平臺則與上下游鏈條企業合作,打造多元產品,深耕垂類精品內容。其借助5G技術的特點,解決音頻傳輸的無縫銜接問題;參與大型現場活動直播,豐富事件性直播的傳播方式;與智能設備搭配,提供更美妙的音頻內容;與視頻搭配,更好傳達音頻表達的意境;堅持PGC(專業生產內容)+UGC(用戶原創內容)模式,鼓勵原創、多元,增加用戶活躍度和黏性;與視頻、閱讀、游戲企業合作,開發、制作并運營IP。 藍皮書認為,音頻市場的競爭也日趨激烈,主要玩家從傳統的廣播媒體、聚合類和垂直類的商業性音頻平臺,發展成互聯網大廠和科技巨人、硬件廠商(如手機廠商、智能家居廠商)、內容生產商(如出版集團、唱片公司、影視公司)等,他們利用各自的資源、技術、平臺、行業優勢增加音頻場景入口,加劇了音頻市場的競爭。 短視頻用戶年輕化年長化并存 藍皮書指出,從未來媒體的用戶總量上看,2021年我國網民數量保持增長,而從具體的年齡分布上看,則呈現更加年輕化和年長化的特征。 其中,根據統計數據,“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用戶數量在2021年同比增長13.5%,規模超過3.12億人,成為下游用戶市場的生力軍。他們習慣于視聽所帶來的感官刺激,對短視頻體驗有天然的偏好。需要注意的是,“Z世代”雖然更加愿意為內容消費,但他們的消費特點反映了對當下碎片化、低質化、繭房化信息的厭倦。他們的個性化需求或將倒逼上游作出有針對性的調整,促使產業正向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老年人短視頻使用情況調查報告》指出,短視頻應用已經成為當代老年人獲取知識、社交娛樂、展示自我的新工具。2021年,包括短視頻應用在內的眾多新媒體產品均上線了“長輩模式”,對頁面字體大小、對比度和觸摸區域等進行優化。 不同于“Z世代”的主動,作為“數字移民”的老年人相對被動,短視頻產業的開放讓他們得以加強與社會的連接,提高了他們在退出勞動力市場后的社會適應力與社會參與度,也由此緩解了媒介技術高速發展所產生的數字鴻溝問題。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伴隨著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未來的短視頻產業發展,需更加重視面向老年人市場的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