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節期間,一部中秋國風舞蹈短片《影月暗香》,喚起國人心底美好的團圓記憶,也讓人們在賞花賞月賞舞中,感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別樣之美。 這部由人民日報新媒體與恭王府博物館聯合創作,中國文聯、中國舞蹈家協會、騰訊特別支持的短片,將精美的中國古典舞與美妙的古風樂曲、古韻十足的國風畫面完美融合,讓傳統節日盡顯中國式浪漫。 據主創團隊介紹,創作初衷源自國人對中秋與明月的美好想象,希望以一支國風舞蹈表現明月照神州的意境,傳遞中秋佳節的祝福,也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之美。 短片策劃之初,恭王府博物館提出以團扇舞表達中秋的創意,因團扇在我國歷史悠久、流行甚廣,從古至今入詩入畫,入戲入舞,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東方之美,又因其形似明月、寓意團圓,成為跨越千年的中秋符號。 “團圓合歡扇,比似月嬋娟。”自北宋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人們便將團扇與中秋相聯,以此寄托團圓之情。直到今天,每逢中秋佳節,很多地方依然流傳著繪團扇、繡團扇的習俗。 團扇入舞的想法與編舞團隊的設計不謀而合。“團扇作為傳統的舞蹈道具,在中國古典舞中多有運用,而且團扇的形狀色彩和中秋圓月非常吻合,團扇舞可以呈現月圓人圓的美好意境。”舞蹈表演者、國家一級演員王亞彬說。 短片《影月暗香》開頭,一幅月升海上的場景徐徐展開,營造出古詩中“海上生明月”的意境。為了實現最佳的視覺效果,主創團隊專門在拍攝場地搭建了水池實景,讓水面由近及遠泛起層層漣漪,秋月倒影在水面上自然飄動。 隨后,靜坐水中舞臺的表演者翩翩而起,做出一連貫開扇、舞扇的動作,遠處山影朦朧、皓月當空。舞蹈編導張馳希望以舞者開扇打開中秋夜景,表達一種“云開見月明”的美感。 這支團扇舞中,處處可見編舞團隊的匠心創作。王亞彬特意提到其中一個動作,先將團扇藏于舒廣袖中,再從袖口一點點抖動而出,形似月牙、半月、全月的變幻過程,塑造出中秋圓月慢慢升起的意境。 在張馳眼里,融入了肢體韻味與情愫的團扇舞,團扇隨著舞者的姿態變換,而幻化為云、月、鏡、人等表達情感的對象,舞者時而以扇為鏡,精心裝扮以盼團圓;時而以扇為月,靜靜遙望寄托思念。 有趣的是,這支舞蹈中“嫦娥奔月”的動作,來自編舞團隊偶然的靈感。一次排舞間隙,王亞彬無意做了這個中國古典舞中的經典動作,張馳瞬間發現其中的美感,便將其與團扇搭配編入舞蹈。 舞蹈影像導演張曦丹介紹,短短1分多鐘的舞蹈,整整拍攝了2天,表演者要在不同的景別中跳很多遍,好在表演者專業功底深厚,一直保持最佳的表演狀態,幾乎每一遍都能呈現高水準的動作。 短片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通過前期舞臺實景拍攝,結合后期自動跟蹤、三維合成等技術創作,讓表演者在海面及庭院荷塘中翩翩起舞,也讓國風之美深入人心。 除了精致的拍攝與制作之外,《影月暗香》深受好評還有著獨特的文化密碼——中國古典舞搭配古風音樂,融入山水畫般的詩意場景,實現人與景互動,舞與樂相融,傳遞出中秋佳節跨越千年的永恒魅力。 在樂器選用和和聲編配上,舞蹈作曲丁嘉城也做了匠心設計,采用低音的大笛子作為主奏樂器,比普通笛子更渾厚又比簫富有表現力,聲音悠遠而不綿軟,再配合古箏、古琴、琵琶以及電子音樂,以傳統樂器融合現代電聲效果,表現人們對中秋月圓的想象和家人團聚的期盼。 “短片后期制作中,舞蹈動作要跟音樂節奏完美搭配,每個細節都修改了很多遍,但凡出現一點細微的不協調,就顯得整個舞蹈很不自然。”張曦丹坦言。 與此同時,短片里一物一景都蘊含古色古韻,舞蹈背景里出現的邀月臺、湖心亭等古建筑,源自現存清代規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恭王府。邀月臺位于恭王府花園最高點,古時每逢中秋,府中主人都與家人好友登臺賞月,天上明月仿佛抬手可及,或于湖心亭賞荷,共享團圓之樂。 無論舊時今日,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都以月之圓滿兆人間團圓,寄托著思念、幸福、平安、長年。因此,恭王府博物館選擇以邀月臺和湖心亭為舞臺背景,讓美好的祈愿傳承千載,始終在這片土地上花開花落、生生不息,并借由新的傳播形式和手段,福及萬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舞蹈短片中,隨著表演者旋轉起舞,舞臺中央的花紋圖案緩緩展開,使得中國古典舞與傳統彩畫藝術巧妙結合。作為恭王府博物館的傳統文化元素,該圖案取自恭王府錫晉齋正殿頂棚的海墁天花,它以木格蓖為骨架,滿糊麻布和紙,上裱西番蓮卷草寶相紋的井口天花,紋式寓意天圓地方。 海墁天花等彩畫圖案與恭王府特有的、遍布其建筑之上的蝠紋裝飾一樣,都因其吉祥和美的寓意,體現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于福文化的崇尚,以及人們對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金風玉露正相逢的時節里,風清、月明、扇舞、長亭,短片中“文化+科技”的數字化手段,將傳統古建之美與中秋文化魅力巧妙融合,令觀眾沉浸式體驗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含蓄表達,這種新穎靈動的創意形態,也讓恭王府自身蘊含的豐厚文化內涵,借助傳統節日文化的創新表達,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千年文化、百年王府與今日大眾美好邂逅,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正契合了恭王府博物館打造活態文化空間的探索路徑——在華夏文明的歷史長河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交融,滿足人們對美好精致新生活的向往。(劉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