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向第五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致賀信 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 《2021年數字中國發展報告》發布 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舉辦 時政要聞 習近平向第五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致賀信 據新華社報道,8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五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中國和非洲國家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非媒體在增進互信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發展等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中非媒體合作論壇成立十年來,為中非媒體增進對話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為促進中非文明交流互鑒、深化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希望中非媒體繼續秉持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努力做人文交流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全球發展的促進者,共同講好新時代中非故事,傳播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五屆中非媒體合作論壇當日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愿景 新發展 新合作”,由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非洲廣播聯盟共同主辦。 中辦國辦印發《“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 據新華社8月16日報道,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唱響主旋律,激發正能量,發展壯大主流媒體,不斷增強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構建主流輿論新格局、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建好用好管好網上輿論陣地作出具體規劃。 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舉行 黃坤明作視頻致辭 據新華社報道,8月9日,2022“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在陜西西安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以視頻方式出席論壇并致辭。 黃坤明強調,媒體在傳播信息、增進互信、凝聚共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共建“一帶一路”離不開各國媒體的積極參與、主動作為,離不開彼此之間的真誠溝通、務實合作。面向未來,希望廣大媒體朋友傳承和發揚絲路精神,積極傳播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生動講好共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的故事,發出攜手共進好聲音,匯聚合作共贏正能量,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媒體力量。 此次論壇以“聚焦全球發展 深化互聯互通”為主題,由人民日報社與陜西省委、省政府共同舉辦。 黃坤明出席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開幕式時強調 讓先進文化和時代精神充盈網絡空間 據新華社報道,8月28日,2022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天津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以視頻方式出席并致辭。 黃坤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網絡空間向上向好態勢日益鞏固,網絡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要始終高舉思想旗幟、堅定正確政治方向,著力培鑄文化之魂、拓展實踐之路、完善治理之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網民文明素養理念塑造和實踐養成,推動網絡綜合治理和網絡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讓先進文化和時代精神充盈網絡空間。要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匯聚各界之力構建網絡文明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格局。 本屆大會主題為“弘揚時代新風 建設網絡文明”,由中央網信辦、中央文明辦、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黃坤明出席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開幕式時強調 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更好凝聚團結奮進強大力量 據新華社報道,8月30日,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在湖南長沙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黃坤明以視頻方式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 黃坤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戰線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全媒體傳播體系不斷完善,黨的聲音傳播更深更廣,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和顯著成效。 黃坤明強調,新征程上要以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有力的舉措,堅定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不斷打開新局面。中央媒體和省級媒體要在深入深化上取得新進展,地市級媒體要在整合融合上邁出新步伐,縣級融媒體要在增質增效上進行新探索。要堅持正確導向、突出內容建設,深入宣傳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生動鮮活唱響時代主旋律、傳播時代最強音。要著力推進改革創新,樹牢互聯網思維,充分激發融合發展動力活力。要著力加強科學治理,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此次大會由中國記協和湖南省委宣傳部共同舉辦。 熱點新聞 《2021年數字中國發展報告》發布 據中國網信網8月2日報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 年)》顯示,在互聯網普及方面,從 2017 年到 2021 年,我國網民規模從 7.72 億增長到 10.32 億,互聯網普及率從 55.8% 提升至 73%,特別是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提升到 57.6%。 國家廣電總局就《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經營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報道,8月8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就《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節目制作經營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提到,要合理配置節目成本和主創人員片酬,主創片酬與節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掛鉤,不得對收視率點擊率等方面進行虛假宣傳等。 首屆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獲獎名單公布 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官網報道,8月8日,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公布首屆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獲獎名單。其中優秀廣播播音員主持人10名,優秀電視播音員主持人10名。中國播音主持“金聲獎”是經中央批準、我國播音主持領域首次設立的政府獎。 2021年我國直播市場規模1844.42億元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8月10日,《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2021-2022)》《網絡直播文藝生態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市場規模達1844.42億元,截至2021年12月,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賬號累計近1.4億。 國家網信辦發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信息 據中國網信網8月12日報道,根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國家網信辦公開發布境內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名稱及備案編號,相關信息可通過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備案系統(https://beian.cac.gov.cn)進行查詢。后續將在本頁面持續更新算法備案清單。 行業關注 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2021年度媒體社會責任報告專題評議會 據中國記協網報道,8月4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專題評議會,從政治責任、陣地建設責任、服務責任、人文關懷責任、文化責任、安全責任、道德責任、保障權益責任、合法經營責任等9個方面,對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單位202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開展評議。 港澳臺媒體人走進寧夏 感受西北鄉村振興脈動 據新華社報道,8月7日至13日,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港澳臺辦和中國記協組織的“鄉村振興看寧夏”主題采訪活動在寧夏舉行,來自港澳臺地區的10名記者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賀蘭縣和西夏區以及吳忠市紅寺堡區參觀采訪,與當地干部群眾互動交流。 澎湃新聞完成B輪融資 據澎湃新聞報道,8月8日,澎湃新聞宣布正式完成B輪融資。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投資基金獨家出資4億元,對澎湃新聞運營主體——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東方報業)增資入股。增資完成后,上文投成為第二大股東。上海報業集團仍為澎湃新聞控股股東。 2022中國新媒體藍皮書發布 據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報道,8月16日,2022中國新媒體藍皮書在無錫發布。藍皮書分為總報告、熱點篇、調查篇、傳播篇和產業篇等五部分。本年度新媒體藍皮書認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呈現出較大的周期性變化,行業發展起伏加劇,各賽道演變加速,新媒體發展邁入關鍵變革期。 《2022年智能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發布 據人民網報道,8月16日,2022智能視聽大會發布《2022年智能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秷蟾妗窂挠脩艋A、技術發展、創新業態、智能終端、產業布局五個方面梳理了智能視聽發展概況。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江蘇省政府開展戰略合作 據人民日報報道,8月1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江蘇省人民政府舉行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同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江蘇總站揭牌。根據協議,雙方將深入貫徹落實“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在主題宣傳、媒體活動、文旅項目、數字經濟、鄉村振興、超高清產業發展等領域持續開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層次戰略合作。 2022中蒙媒體線上聯合采訪活動啟動 據中國記協網報道,8月26日,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蒙古國記者協會共同主辦,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華網承辦的“共話鄉村振興 攜手面向未來”中蒙媒體線上聯合采訪活動啟動?;顒右砸曨l連線方式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湖北省赤壁市、河北省石家莊市、浙江省舟山市、貴州省榕江縣等地,深入挖掘和充分報道中國在推進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農牧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鮮活事例和有益做法。 快手聯合百家政務號發起謠言治理專項行動 據央廣網報道,8月26日,快手宣布聯合百家政務號發起謠言治理專項行動,并首次披露6步全流程工作規范等不實信息治理機制。據悉,今年以來,快手已處理44.6萬條不實信息,打標爭議內容超94萬條。近400家政務號、媒體號在快手發布的辟謠內容,總曝光量達到20.4億。 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舉辦 據湖南日報報道,8月30日至31日,2022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舉辦。本次大會以“新主流 新征程”為主題,圍繞迎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主題主線,充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媒體融合發展成果,引導新媒體行業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開幕式上啟動了“黨的二十大報道融創精品征集展示活動”,發布了《我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十大創新探索》和《2022視頻文創產業發展指標(“馬欄山指數”)》等研究成果。 中國新媒體大會已成功舉辦三屆。本屆大會由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湖南省人民政府指導,中國記協、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 本期編輯:劉勝男 孫輝剛 張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