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的一名“70后”記者,得知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一消息時,我正在采訪現場。干好本職工作,居然能得到這么高的榮譽,這是對我職業生涯的最好肯定。驚喜和意外之余,也感到身上的責任更重了。 1995年我正式成為北京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中心的一線記者,從此開始了27年的記者之路。27年中,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武漢疫情、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我始終堅守在新聞的第一現場,深入最火熱的一線,在實踐中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練就媒體融合傳播的真本領,創作出更多有溫度、接地氣的好作品。奮斗的足跡,鋪就了成長的每一級臺階,成就了新聞成長成才之路。 負難履險是一個記者的責任擔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我飛往成都,在受災最嚴重的北川縣城,采訪了近半個月。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震,一人多次輾轉到達玉樹高海拔受災地區,既是記者也是攝像,我完成了幾十篇災情報道。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我沖在救災一線,幾天不眠不休,輾轉多個受災現場,呈現了50多篇詳細的災情報道,給救援提供了參考資料。 2020年7月,我奔赴江西鄱陽湖抗洪前線,在垮塌的河堤、被淹的孤島村記錄當地災情和政府、社會及官兵救援和封堵決口的感人事跡。 …… 印象最深的是2020年初,武漢新冠疫情暴發。1月27日下午1點50分,“隨北京醫療隊去武漢,誰報名”?一道“召集令”出現在北京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微信群里。正在臺里編片的我,沒有絲毫猶豫,馬上回復:“我報名!” 從接到通知到集結出發,只有一個小時。我迅速趕回家準備行裝,14歲的女兒哭著問:“媽媽,你能不能不去?太危險了!”我說:“做記者就該沖到最前線,這是新聞人的使命所在。媽媽是黨員,也有經驗,媽媽不去其他人就得去!”強忍著淚水和女兒道別,正月初三的傍晚,承載著首都新聞媒體的責任和擔當,我和3名同事隨北京市醫療隊飛赴武漢。 從出發那一刻起,我不敢有絲毫懈怠。在集結現場,爭分奪秒地制作北京醫療隊出發的新聞;剛抵達武漢駐地,顧不上勞頓,我和同事們開始采訪……《北京136名醫護人員昨晚抵達武漢》的視頻制作完成時,已是1月28日凌晨3點30分。早7點,北京市民在《北京您早》節目中看到了北京市屬醫院醫療隊戰“疫”的堅定決心。 在武漢,我和同事們通過各種方式來豐富新聞報道,向公眾傳遞更多消息,用生動的畫面讓北京市民看到這些“最美逆行者”與時間賽跑、搶救危重癥患者的情況。那段時間,雖然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天想的是如何把首都醫護人員攻堅克難、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抗爭的感人事跡呈現給觀眾。在武漢65天,我們發回報道300余篇,平均每天5篇左右。回到北京的那一天,我終于松了一口氣,總算不辱使命,對得起“記者”這兩個字。 從2008年參與汶川地震報道開始,國內歷次大型公共活動或重大事件報道現場,我幾乎都沒有缺席過。200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閱兵、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北京冬殘奧會等。我始終告訴自己:我的崗位在一線,沖鋒永遠是我的姿態,哪里有新聞,我就在哪里。 經常有朋友問我,去災難現場你怕嗎?我說:“每一次出發,我都沒有時間去害怕,去想自己的安危,更多的是想怎么到達第一現場,怎么能把現場的情況、感人的事跡呈現出來,這是記者的使命。” 其實災區的危險不言而喻,我多少次與危險擦肩而過。在汶川時,堰塞湖有可能潰壩;在舟曲,我從崖上摔下來;在魯甸,被震松的石頭從山頂滾落下來,砸到我的安全帽……但我心里始終覺得,在大災大難面前,當國家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時候,你必須為國家、為人民去做點什么。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記錄和見證歷史就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的聲音是一種力量,能號召、鼓舞更多的人共同戰勝困難。 講真話辦實事是一個記者的職業要求 選擇記者這個職業,我告訴自己堅持走群眾路線,做一名真心為老百姓辦實事的記者。 “你是真正體貼老百姓的有良知的記者,是真為老百姓辦實事的記者,讓我看到了希望”。這是一名大學老師發來的短信。他的孩子每天上學必經一個鐵路橋下的涵洞,然而由于排水不暢,涵洞常年積水,多次反映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得知此事后,我先后與有關部門接洽,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看著積水一點點兒退去,那位老師在現場泣不成聲……類似這樣的報道我做了27年。每年為幾十名患重大疾病和燙傷的孩子聯系醫院、籌款。如山西無肛女孩、邯鄲燒傷兄妹、腸瘺寶寶劉浩然、車禍女孩文文……在我的奔走呼吁下,一個個原本打算放棄治療,回家等候生命終結的病患重新獲得新的生命。 身為熱線記者,在與社會不良現象做斗爭的過程中,我經常受到各種威脅。曾經,多條熱線反映同一家醫院對正常人實施斷骨增高手術,造成不少愛美女孩兒殘疾。我不顧危險、深入調查,最終揭開黑幕。由于觸動了某些人的利益,對方多次打電話恐嚇,并到單位門口“蹲守”。這種威脅,從未讓我退縮過,反而越來越勇,更想把完整的事件給揭露出來。 做熱線記者,不光是要把問題報道出來,更重要的是要追蹤新聞的發展,促進問題的解決。喜歡新聞,喜歡這份職業,一篇報道可能會改變別人的一生。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時,那種職業的滿足感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從早年間的黑中介問題、城市積水、環境臟亂差,到這些年的小區物業糾紛、老舊小區停車難以及各種危急重癥幼兒的救治,見證著北京這座城市的變化,也促進了城市治理的完善。 作為民生熱線記者,每天從無數的新聞熱線中尋找著線索。我的面孔已經被觀眾從電視上熟識,我的手機就是一部市民熱線,很多觀眾會給我打來電話尋求幫助,有的觀眾只是為了跟我拉拉家常,囑咐我多多休息,注意身體。一年365天,幾乎每一天,我都是在采訪、拍攝、制作新聞中度過。 翻閱自己報道過的新聞,看著自己當初稚嫩的面孔伴隨時間發生的變化,我會感慨歲月留痕,明年我將年滿50歲,青春不再,奮斗不改,我依然是那個第一時間奔赴新聞現場的記者顏葵。只要做一天記者,我就會一直奮斗在新聞采訪第一現場。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顏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