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為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有關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以及河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2021年12月1日至31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推出新一季全媒體訪談節目《總編有約》。編委會成員悉數出場,面對鏡頭,通過“專家+行業領跑者+總編”的方式,深入科研院所、工廠車間和田間地頭等基層一線,圍繞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優勢再造、數字化轉型、換道領跑等十大戰略,以融媒方式進行解讀和闡釋,助力讀者更加直觀、生動、深刻地了解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戰略路徑。 報道重點圍繞強化互聯網思維進行新的嘗試探索,突出使命感、現代感、立體感,在捕捉“網感”、錘煉“網感”的過程中,努力讓嚴肅主題輕巧起來、輕松起來、輕快起來,做到了場景更多元、話題更有趣、觀點更專業。據不完全統計,本季《總編有約》全網總閱讀量、播放量已超過5000萬次。隨著《總編有約》覆蓋面的持續擴大和影響力的不斷攀升,其新媒體品牌效應也在逐漸顯現。 使命感:守正創新,讓主題報道角度更輕巧 緊緊圍繞黨和政府重大決策、中心工作,主動設置議題、不斷創新手法,以更強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斷提升受眾認可度,為當地發展營造濃厚氛圍,是主流媒體義不容辭的職責使命。推出《總編有約》,既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擔當,也是全面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的主動探索。“十大戰略”給現代化河南建設立柱架梁、落子布局,是河南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抓手,需全力做好報道。訪談節目因其現場性、直觀性和針對性強等特點,成為宣傳闡釋“十大戰略”的有效媒介形態。這是本季《總編有約》的首要政治考量。 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作為資深報人,掂筆幾十年的編委會領導,握起“麥克風”,帶頭出鏡示范,這是帶動廣大一線采編人員角色轉型的無聲力量,是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的重要方法。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的經驗、啟發等,亦可有效反哺至集團融合發展的各項決策部署中。 在前兩季的實踐基礎上,本季《總編有約·“十大戰略”大家談》堅持守正中創新、創新中守正,鍛長板、揚優勢,繼續深挖黨政、智庫等采訪資源,充分激發自身在權威、專業、深度、原創等方面的核心優勢。邀請到的嘉賓陣容強大,既有權威學者,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學者、智庫院長等,又有黨政機關負責人,還有基層一線工作人員,不少是“十大戰略”的起草組專家。同時,強弱項、補短板,大膽創新、精心策劃、巧取角度,既破除紙媒思維定式,又打破傳統電視節目的大屏思維定式,以項目制分包合作,破立并舉,激發創新動能。 在具體策劃操作過程中,主要遵循4個原則: 一是傳播效果分析前置。早在全部項目組參與之前,以年輕人為主體的集團傳播組就從傳播效果預分析切入,對欄目嘉賓風格、視頻調性、技術操作等給出針對性建議意見,確保欄目從源頭自帶“網感”。 二是溝通前置。就各項目組團隊特點、任務分工、工期安排等,提前進行集體溝通商議,確定團隊合作框架,減少信息盲區和堵點。如,大河網團隊提前溝通,決定借鑒電影的攝制流程,成立劇組,將任務進行細化分解,導演、導演助理、攝像師、攝像助理、造型師、場記、場務等各司其職、責任到人。 三是策劃后置。在完成踩點、資料搜集的基礎上進行再策劃。掌握足夠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后,一系列角度新巧的主創意不斷萌發。如,第二期《“芯”火燎原助“智造”》,就是從鄭州合晶硅材料有限公司生產流程中獲取靈感,確立了“從一粒沙可以看見全世界”的開場。 四是開放式策劃。將宏大敘事以淺顯易懂的形式講述給普通受眾,必須革新舊有的封閉式策劃思維。如,第四期《中原“加速”崛起科技城》,主創團隊在中原科技城多次勘查后,模擬網絡綜藝節目流程,采用打破時間軸設置懸念的敘述方式,通過把中原動力的智能機器人及宇通客車的小宇無人駕駛公交車設置為簡單明快的劇情“引子”,在激發觀眾觀看興趣的基礎上引出主題。 現代感:創新表達,讓主題報道收看更輕松 “網感”體現的是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社會心理、受眾喜好、平臺特性等的總體把控能力。在競爭激烈的融媒體傳播格局中搶占注意力資源,主題報道必須突破以自我為中心的傳播模式,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敘事方式創新表達,要“曲高”,更要“和眾”。形式上,既延續以往面對面的“訪談”形式,又增加了嘉賓互動花絮及外場視頻場景資料,“故事”線索更加明晰,“主持人”角色塑造更加鮮明。從“對話”到“聊天”,內容的選擇和風格把握上也更加自然、活潑,真正實現了對重大主題“舉重若輕”的把握。縱觀10期《總編有約》視頻,用豐富的變化來加大視頻視覺沖擊力,刷新畫風、話風,增強新鮮感和現代感,是表達的關鍵。 打造豐富多元的訪談場景。不同于以前固定在節目演播室座談的形式,本季《總編有約》結合主題,走進不同的訪談空間,足跡遍布鄭州、洛陽、信陽、許昌、平頂山等多個地區,深入到了科研院所、農村、景區景點、企業車間等一線。既為受訪者提供了更加舒適、自由的表達場所,也彌補了視頻畫面單一、缺乏沖擊力的短板,拉近了與受眾的距離,使視頻訪談節目有了“真人秀”的效果。 以解讀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期《嵩高峻極接穹蒼》為例。晴空朗朗的冬日,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董林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嵩山實驗室主任鄔江興在美麗的信息工程大學校園內交談。黃色楓葉樹下,兩人自然地暢聊著嵩山實驗室名字的由來。隨后,場景切換至實驗室展廳內,與河南省科技廳副廳長劉保民見面,3人一起談論HJD04數字程控交換機的光榮歷史。多場景的刻畫讓采訪者與受訪者的形象更為飽滿立體,真實且貼近讀者。嘉賓在開放的環境中也更容易卸下心防,達到更好訪談效果。 呈現精彩各異的視頻風格。10期《總編有約》對應河南“十大戰略”,立足于表現內容、嘉賓人設、故事場景及團隊特點等,各有不同的表現風格。 有大片范兒。如,以解讀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五期《行走河南 讀懂中國》,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自由切換,3D、動畫等技術輪番上陣,精致、華麗、璀璨的洛陽古城文創場景,讓人直呼有大片兒既視感。 有科幻片范兒。如,以解讀優勢再造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期《“芯”火燎原助“智造”》,通過三維動畫技術,讓主持人置身科幻微觀世界,代入感極強,沉浸式體驗令人對芯片有了更直觀、更感性認識。 有網絡綜藝范兒。如,以解讀綠色低碳轉型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八期《由黑到綠的“碳索”之旅》,通過設置懸念開場,剪輯中充分運用彈幕、表情包、特效音樂等二次元動漫元素,讓原本令人沉悶無感的煤炭變得鮮活靈動、趣味橫生。 有紀錄片范兒。如,以解讀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六期《城鄉融通畫卷新》,采取藝術語言與表現手法,快慢有節、張弛有度,精準把握視頻節奏及品質,富有極強的鏡頭感染力。 當下,視頻訪談節目與其他節目類型的邊界在不斷消融,相互之間的交叉、重合越來越多,產品形式服務于需要傳遞的內容。 表達入腦入心的新穎觀點。堅決摒棄部分傳統訪談節目中先入為主,設立精英人設、刻意拔高采訪對象的做法,改變傳統媒體單向灌輸式的敘事方式,增強嘉賓間的互動和交流,倡導使用平民化、日常化的語言表達。如,以解讀鄉村振興戰略為主要內容的第七期《秀美鄉村入畫來》,在田鋪大塆的鄉村街道上,主持人與嘉賓遇到老鄉,親切打招呼問好:“老鄉,干嘛嘞?”“我去接孩子。”生活化的語言隨性自然接地氣。同時,擺脫宏大敘事和索然無味的陳詞濫調,以新觀點激蕩受眾的思想深處。 十期訪談,也是一場場頭腦風暴,不斷交換思想、不停碰撞智慧,金點子、好句子層出不窮。如,“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作為文化大省,講文化自信我們有本錢來談、有地位來談”“為人民服務,也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嵩山實驗室的定位要‘頂天立地’”“人是鄉村振興最活躍的因素”“換賽道的核心是換思想、換觀念、換動力”“國企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里是中心環節、核心位置,它牽動著、倒逼著全域改革”,等等,以思想性取勝,實現了“硬信息”的“軟表達”,有意思、有意味、有意義。 立體感:全媒傳播,讓主題報道傳播更輕快 依托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云融媒機制和全平臺矩陣建設,通過線上線下同步傳播、大屏小屏同頻共振、內宣與外宣同步發力、文字視頻立體聯動,《總編有約》全媒體訪談欄目推出了一批傳得廣、音量大的融媒產品,形成了多聲部傳播合聲,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傳播。 依據推送節奏,分階段有序傳播。正式推出前,在新媒體平臺推送預告消息、海報及預告片,積極預熱,形成閱讀期待;正式發布時,與紙媒新媒同步推出相關產品,全面發力,打造立體報道生態鏈;播發后,精選受眾反響熱烈的主要觀點等,巧借外力,進行二次傳播,進一步拓展影響力。 依據平臺屬性,分眾化精準傳播。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充分發揮多媒介平臺聯動優勢,在頂端新聞、河南日報客戶端等自有平臺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百家號、頭條號等第三方平臺齊發力,進行一次生產、多渠道分眾化精準傳播,打造全景式、多形態用戶體驗。如,對河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深度用戶,在自有平臺及微信視頻號推出完整版視頻;對微博、抖音平臺習慣碎片化閱讀的用戶,將視頻拆條分成若干熱點片段,契合即時閱讀需求,也有利于培養潛在用戶;對高度關注的垂直類用戶,則通過報紙端刊發文字稿件,以便于獲取完整的對話文字版本。 依據內容特點,差異化有效傳播。除在內容形態上進行再包裝、再推廣外,還積極設置議題,確保新聞點得到及時有效提亮和放大。如,針對此次策劃周期長、成系列的特點,官方微博特別開設總話題#總編有約#,針對每期報道積極開設子話題,包括#河南日報總編有約開啟嵩山論劍#、#河南日報總編有約揭秘如何讓流量變留量#、#60秒解讀河南首家省實驗室#、#河南造中國爭氣機04機誕生30年#等,努力將厚重的新聞產品做薄、做輕、做靚,強化傳播效果。 提升主題報道“網感”,是適應當前傳播特點的一種創新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旗幟鮮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正面宣傳質量和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明確了提升正面宣傳質量水平的路徑。作為地方主流媒體,要始終堅守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緊盯“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深入研究傳播機制和平臺特性,從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斷創新,持續推出正能量、大流量、有分量的報道,推動主流思想輿論陣地不斷發展壯大。 (作者劉雅鳴系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