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8日電 題:田沁鑫: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 新華社記者王思北、白瀛 她潛心創作,始終為人民和時代放歌;她崇德尚藝,勵志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她矢志創新,在舞臺上精彩展演中國故事。 田沁鑫,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一級導演。她創作的話劇《生死場》《狂飆》《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直播開國大典》和歌劇《長征》《扶貧路上》等一系列佳作受到觀眾喜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不久前,田沁鑫獲得“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榮譽稱號。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讓她有了更多使命和責任:“練就高超藝術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專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為功。道德和才情交融、人品和藝品統一,才能擔負起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成風化人的職責。” 從事藝術工作20多年來,田沁鑫始終要求自己不怕吃苦、下真功夫、攻堅克難、創新有為。 去年,田沁鑫擔任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大征程》副總導演。一次排練中,腳踝意外受傷骨折了三處,手術植入了一塊鋼板、十二顆鋼釘。為了完成好演出任務,術后僅兩周,她不顧傷痛坐著輪椅回到排練現場,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 “我這個人在排練上從來都不惜力,熬大夜也是常有的事。其實很累的,但是要做出好的作品,總覺得時間不夠。”田沁鑫坦言,近三年來,她從未休過年假,只為給人民奉獻上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高質量戲劇作品。 為了創作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田沁鑫深入廣西樂業縣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曾工作過的田間地頭,遍訪她身邊的百姓,聽鄉親們含淚講述她的故事,反復研讀她寫的《駐村日記》…… 這些源自真實的感動,成為田沁鑫創作這部歌劇最強的精神力量與最深的情感內涵:“只有把思想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才能修身明德,為時代和人民放歌。” 田沁鑫認為,要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必須修身、明德,在偉大的時代勇于作為,以浩然正氣之勢,善作為、有作為。 如今,除了導演,田沁鑫還肩負著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的職責。角色的轉換也帶來新的思考:除了當好從藝做人的表率,還應該為表達中國、表達中國人民、表達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作出什么樣的貢獻? 近年來,田沁鑫帶領中國國家話劇院參與創作了《典籍里的中國》《故事里的中國》等多個爆款節目,收獲觀眾好評,為自己的思考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努力守住傳統文化之正,創意時代表達之新,讓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在時代流轉中“活”起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戲劇傳統源遠流長,無論是現實題材還是歷史題材,都需要賡續中國文化傳統,構架好的故事,做好中國式表達。”田沁鑫認為,在當今科技時代,戲劇也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目前,中國國家話劇院正在籌備建設線上演播、數字智能劇場,希望以更加豐富的新興業態來滿足大眾線上欣賞文藝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我深知,在藝術創作中,謳歌偉大時代精神,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這是文藝工作者的行為準則,也是我們的立場和情懷。”田沁鑫說,她將把崇德尚藝、德藝雙馨作為自我要求的基礎和一生努力踐行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