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寒楊柳風,又是一年兩會時。 緊張忙碌一周多,今年的全國兩會結束了。盛會落幕,職責使命在繼續,中國式民主的故事在繼續。 作為一名《工人日報》的記者,聚焦和關注基層、一線工人代表,義不容辭。因為這是我第二次參加全國兩會報道,很多代表都已是“老朋友”,我對他們更加熟悉,對通過他們的履職故事反映出的中國式民主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體會。故事很長,幾處細節,記憶猶新。 60萬公里。 作為一名郵遞員,這是趙明枝代表從業27年來走過的郵路里程。每一條郵路,都是一條履職的路;每一次投遞過程,都是一次調研過程。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趙明枝走的每條郵路都有著新的意義。 投遞區域共有幾十條街,趙明枝每天要和大量用戶接觸。除了隨時為用戶收寄信件、包裹,她還關注傷、老、病、殘用戶。有一位子女在國外的老人,趙明枝已照顧她20多年。27年走街串巷,她深知百姓所思所想所盼。今年,她帶來的是《關于健全專項救助政策的建議》,聚焦城市貧困人群。這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她一步步、一戶戶“走”出來的。 履職5年,趙明枝用27年與60萬公里奠基,在她身上,我看到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分量。 12件建議。 這是高穎明代表履職5年來提出的建議數。他是一名石油工人。這些建議分別得到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等部委的高度關注及答復。 今年高穎明聚焦職業教育問題。他向我講述了這樣一個細節:2021年4月,高穎明參與了到山東濟南和青島相關調研活動,先后參觀了多所專業學校的他,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我們孩子如果念完了職業技術大學,得到的畢業證是本科嗎?”高穎明第一時間了解家長的訴求,將它們變成建議中的文字:“通過調研,個別地方關于工信廳(人事)辦學的,只是在畢業證上蓋上一個‘等同于本科學歷’字樣,這樣不利于職業教育法的立法施行,也會造成百姓的誤解。” 高穎明說:“當代表期間只辦了兩件事:為人民傳建議,為進步謀發展。”在他身上,我看到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使命與光榮。 3個月。 這是于峰代表2021年為調查“幽靈外賣”當外賣小哥的時長。他和我說,事關“舌尖上的安全”,馬虎不得。利用外賣員的身份,他找機會接近商家后廚,發現了不少問題。一邊調查,一邊查閱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愈加深入。幾經修改,這些都變成了于峰帶到今年全國兩會上的一份建議——《關于改善外賣食品安全助力行業發展的建議》。3個多月,他每天平均跑60多公里路。于峰說,這是一份“笨拙”的建議。在他身上,我看到一名合格的全國人大代表最重要的品質和精神。 這不是我今年采訪到的基層代表的全部,但他們的故事及其細節,足以昭示中國式民主的魅力與動人。 有他們,國之幸。(《工人日報》記者 蘭德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