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說今年進駐的駐地和去年一樣,但是委員界別卻調整了,今年駐地有文藝、醫藥衛生、臺盟、臺聯、特邀5個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文藝界和醫衛界是每年兩會備受關注的界別,但在日常工作中,我和這兩個界別的委員接觸較少,對很多委員只知其名,不知其人,進駐駐地前,心里還是七上八下的。不過,等真正到了會上,我發現自己很快便被委員們的熱情點燃了。 兩會期間,我有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委員對重大的敏感的話題不回避,在討論時敢說,甚至還會針對同一個敏感熱點話題討論非常熱烈,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感受了一波又一波的頭腦激蕩之后,在一篇篇傾注了心血的稿件面前,身體上的疲勞、時間上的緊張、工作上的焦慮,似乎都變得無足輕重。 每逢那一刻,我總是在想,這應該就是兩會所具有的巨大魅力,讓人就像陷入戀愛一樣,有美妙有折磨,有累有欣慰,情迷兩會的記者中,恐怕有你有我也有他吧!(本報記者 孫金誠) “老”記者的“結”被打開了 記得第一年上會是在2006年,手提電腦還是“奢侈玩意”。駐地是一家部隊招待所,記者房間連電腦也沒有,但這樣的條件絲毫也不影響一個年輕記者的好心情。記者“蹲守”報到處、打印室、飯廳、會議室……在本上記錄下精彩的“新聞瞬間”,等中午散會趕緊跑出招待所,在路邊網吧里敲下一篇又一篇關于人民政協的“初印象”。 記憶如昨,人也不覺中年。過去的兩會時間里,跑過大會程序,做過駐會記者,當然也有像今年這樣,除了完成重要策劃選題之外,還要去現場參加“委員通道”。 向委員提出最想問的那個問題:“在今天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您認為我們又該如何去書寫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老”記者,這個向孫德宏委員提出的問題,是替新聞同行們問的,問出的也是記者自己的心結。這個“結”來自一個中年女記者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困惑,家庭與事業之間的困惑以及職業瓶頸期的困惑。如果說今年兩會,什么是記者最大的收獲?莫過于來自孫德宏委員的親自“解答”。這個六獲中國新聞獎的“老”新聞人,以自己一生的學養“現場教學”:新聞人也是普通勞動者,只要兢兢業業工作、認認真真做人,無論以哪個身份在什么階段創造的點滴價值都值得尊重。心里頓時釋然:有什么可糾結呢?就像孫德宏說的,給自己暗暗地加加油、鼓鼓勁。 去做自己吧!只要心中還有追求,那就打起精神,無懼年齡,繼續前行!(記者 包松婭) 小得意! 特別策劃 | 記者眼里的兩會特別策劃 | 記者眼里的兩會特別策劃 | 記者眼里的兩會 鄉村振興、數字經濟、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改革、疫情防控……這些,是大數據給出的兩會話題熱搜TOP10。 《見證雙奧 中國驕傲》《激發中國農業新動能》《讀懂“數”字 計算未來》……議政建言版呈現給讀者10篇大作、佳作、美作。 特別策劃報道組會前擬訂的10個選題,和大數據匯總的兩會十大熱搜話題竟然有7個相同,讓大家有點兒小得意。 凡事預則立。好的策劃是成功的一半,為做好今年兩會報道,特別策劃小組連續開了幾場碰頭會,圍繞“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主題,分析研判當下社會熱點話題,并就話題選定、寫作要求、目標委員、版面呈現、語言風格,事無巨細、嚴謹策劃、反復斟酌,最終確定了議政建言版的執行方案。 兵貴神速。拿到方案,報道組的10位資深記者立馬開動,就相關話題具體研究確定提問問題,聯系委員或當面采訪,或遠程連線。一問一答中,體現人民政協的“建言”特色和話語權,展現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風采。 委員“言值”在線,讀者不吝點贊。報道推出后,受到了各界的廣泛認可。《“雙減”落地 希望升空》等稿件在客戶端當天閱讀量即過萬,轉發、點贊、“在看”不斷;《大醫學 大衛生 大健康》等見報后,媒體同行紛紛轉載,王辰委員特地發來消息感謝報道團隊的付出。 7天,10篇選題深刻、分量十足的大文章,編輯記者通宵達旦字斟句酌。“議政”群里,輕松歡快時刻在線:今天讓“上岸”者請飯,明天把“群主”調侃,大家不時鼓勁打氣,直至報道完美收官。 辛苦歸辛苦、勞累是勞累,策劃組成員病倒在了工作一線,編輯記者熬出了“熊貓眼”,但10篇整版的報道放在一起,資深記者聯袂政協委員,就各領域建功新時代做了如此“高大上”的全面報道,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報道圓滿落幕、征程剛剛開啟,一切美好,皆是序章。(記者 牛忠磊) 再見了!有不舍,更有期待! 你好!6天前,我們這樣問候著政協委員。 轉眼間,就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了。 時間飛快,讓我銘記的不僅是這短暫6天內的豐富和忙碌,還有分布在此前4個365天里對他們的每一次走近、探索與理解。 經常做人物報道,養成了一種習慣,對著委員這個群體和每個個體,我總是習慣性地保持注視。 注視的同時,我總在想:政協委員到底是一群什么樣的人呢?就我認識而言,他們是一群蓬勃有力的人。 于個人,他或她都活得積極勇敢、有聲有色,大部分人經過努力奮斗,多少都實現了早年的理想或是抱負。 于界別,他們優秀到足夠出眾,因而能夠被選擇出來,作為某個界別群體的代表,站出來為這個群體發言。 于國家,他們又是一群肩負榮譽和責任的人,往大說是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具體而言得要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 對他們中每一位多一點了解,總會豐富一點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增添一點感受。 他們的理性一面,常常充實著我文章中的觀點或者論據,幫助我于紛亂信息中抓住一些可靠的基礎。而他們感性的流露往往更加可貴,讓我仿佛于人性的深處走了一遭。 而注視得越久,我越發感謝他們,這社會本沒有義務教會我點什么,但他們卻總能夠教給我點什么。讓我身心疲累時,知道前方有路、頭頂有光。 再見!當我也說出這兩個字時,心中涌起的,既有不舍,也更期待。(本報記者 韓雪) 12年后歸來,卻驚界別殊 按照中國人的算法,12年是一個輪回。 12年前,我第一次以政協報人的身份報道全國兩會時,就是在我這次住會的酒店——北京會議中心。當時,我采訪的第一位委員來自于體育界。今年,北京會議中心同樣是體育界委員的住地。 我特地在3月9日上午來到體育界小組討論會現場,聆聽委員們就界別關注的熱點話題發表意見。選擇來到體育組,一是因為自己現在主要負責健康領域的報道,體育界委員的討論熱點與我的關注領域密切相關;二是也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懷念一下自己12年前的第一次上會。 受疫情及冬殘奧會賽事等因素影響,這一場小組討論體育界只有8名委員參加,但在中場沒有休息的情況下,8名委員仍足足討論了2小時。與12年前我對體育界委員不善言談的整體印象相比,這場小組討論則讓我對體育界委員的印象完全改觀。不管是來自體育產業領域的委員,還是來自體育教育領域,抑或來自體育管理部門的委員,他們的發言準備之充分、討論之深入,都讓我折服。我邊聽邊記,心底突然涌起莫名的感動。 一個界別委員履職能力的變化,也是一個時代變化的縮影。我何其有幸,12年來一直在見證并記錄著這個時代,記錄著影響、促進時代發展的人。這樣珍貴的經歷,值得我在繼續前行的路上,一直向著春天。(記者 劉喜梅) “不聽勸”的特邀委員記者 凌晨兩點,再次收到了凌振國委員發來的稿件。 “抱歉,我緊趕慢趕剛弄好,抓緊發給你,想第一時間把這些‘好聲音’傳播出去。”凌委員留言說。 這已經是他受邀成為人民政協報特邀委員記者的第三年——晚上寫稿至凌晨兩三點,白天還需全身心完成會議各項工作,在自己發言、參與討論的同時,再記錄、拍攝其他委員的履職過程。大會多少天,他就重復這樣的日程多少天,年年如此。 今年因為眼睛問題,醫生一再囑咐他少看電子屏幕。 “您多休息休息!”記者忍不住勸他。 “我知道啦!”他每次這樣回答。可到了晚上,一篇篇認真撰寫并經過仔細校對的長文依舊發來。 3月9日,最后一次小組討論結束時,記者再次收到了凌委員的文章。他說:“我所在的社會福利保障界別比較特殊,其中有很多殘疾人委員。看到他們積極履職,每次都深受感染。我想盡我所能,把小組討論會上委員發言的真知灼見報道出來,讓更多人知曉廣大政協委員為國為民建言的擔當作為。所以,我想完成好本次會議上最后一篇‘委員作業’……” 7天時間里,6篇稿件,原文超過2萬字;10多張照片,“委員出鏡”記錄履職過程,其中拍攝高曉笛委員“無聲”建言的視頻獲贊無數……其實,凌委員只是眾多“篤行不怠,勤勉履職”委員的縮影。作為已參加10多年兩會報道的記者,深知那一件件提案、委員睿智建言背后,凝聚著多少心血,飽含著多少深情。“胸懷大局、心系發展、情牽人民、胸有良策、肩有擔當”,用來形容一位位積極履職的委員再貼切不過。 這就是記者每年會兩會報道時遇到人,看到的事,收獲的感動……(記者 王碩) 精英、長者變成了“同事” 匆匆,又到全國兩會的分別時刻。今年是十三屆全國政協的最后一年,委員報到伊始,一種說不清的情緒彌漫在整個駐地。好在很快,大家就把對政協平臺、對自身政協委員身份的珍惜,轉化為小組討論中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爭鳴瞬間。作為駐會記者,我們是見證者,更是多場頭腦風暴的“被席卷對象。” 上會報道不是件輕松事,但守著駐地這方小天地,我們自有樂趣。 猶記得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時,也是在駐地,我們翻著自己準備的新委員卡片,確認著眼前一位又一位大咖的身份,那是一種尋寶般的樂趣。認識久了,我們彼此之間的信任與日俱增,及至駐地,令人感動的一幕幕出現了——由于駐地小組界別每年都換,這就意味著我們每年都會遇到新面孔。在不擺桌牌的情況下,只要會場里有一個熟識的委員,我們都有把握把他發展為“策應”——感謝“策應”,如果沒有您,我會忙到把自己變成一支隊伍。因為有您,我會覺得眼前這支委員隊伍,團結得就像一個人;由于駐地電話直撥分機號就能打通,因此為了和委員約采訪,我們會在吃飯時去“偶遇”他們,要到分機號,回來一個電話打過去,聊上幾個話題,這種最純樸的溝通方式,讓我們溫暖。 一屆五年,年年不同,五年一屆,屆屆精彩。報社有前輩服務過七屆政協,即便如我般后來者,也已完整見證了兩屆委員的履職經歷。一開始,他們是我們眼中的精英、長者;慢慢地,他們變成了我們身邊一群特殊的“同事”。可以說,與他們共處的日子,是光陰故事中最獨特的風景。(記者 崔呂萍) 記錄他們也是給養自己 跑兩會多年,這次是最忙也是出稿效率最高的一次。我驚訝于自己能夠每天睡眠不足6個小時,連續6天連軸轉,落筆的此刻,離閉幕式舉行只剩8個小時,為何精神依然亢奮? “你那么忙了,為何還沒活找活,總在碼字?”幾天來,不斷聽到同事和工作小組同仁問我這個問題。想起馬爾克斯寫在《活著是為了講述》扉頁中的話:生活不是我們活著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記者職業的使命和樂趣,不正是如此? “《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的旋律一響起,就好像唱出了我心底流淌的東西,我深愛這個國家,才這么努力地工作、履職……”和劉紅宇委員溝通《我是委員》視頻錄制時,她說。 “為何總被信任,被黨派中央委以重任?”當采訪2021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獲得者連介德委員時,他說。 每年兩會報道,我都把它當作一年工作的蓄能之旅。今年上會報道讓我堅信,我深愛記者這份職業、總想在報道一線的緣由是:我對一個生命緣何成為“今日之Ta”的持續好奇。 一個國家由一個個具體的生命體構成,由“Ta們”來創造。在每年一度的“春天的盛會”里,去走近這些有強烈起而行之行動力、使命感的生命個體,去記錄經過他們的鼓與呼,把那些百姓關注和念想的愿望夢想照進現實,這樣的職業經歷又何其難得?在聆聽和記錄中,我也聽到心底那個成為更好自己的聲音,去行動,去改變,去見證和記錄改變!(本報記者 修菁) 志不求易者成 “11+5+1”,這是我今年參加兩會的成果:編輯制作11個版面(其中包括8個“委員報道”版,3個特別策劃版);5篇自采稿件;錄制1期視頻節目《政協正解》。 上會已6年,今年最忙、最充實——3日下午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并得到寶貴的提問機會,請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回答全國政協開展人口老齡化相關工作取得的成效;3日晚上開啟“夜貓子”模式,一般從下午3點開始,會陸陸續續收到前方記者和委員們的瘋狂來稿,然后抓緊時間挑選合適的內容和照片進行編輯處理,最后忙完版面幾乎就到了凌晨兩三點,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0日晚上;錄制一期融媒體節目《政協正解》,這是一檔科普節目,以小劇場的方式傳播人民政協知識,風格輕松幽默。節目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報社同仁們和委員們的廣泛傳播和認可,我也從中收獲頗豐。 這期間,難忘瞬間有很多:大會發言人郭衛民現場點贊人民政協報過去一年的報道;夜班時間收到前方記者和委員們的問候;在報社強大的智囊團指點下,幾易視頻腳本,最終完美呈現;跟著三位“95后”小姑娘玉禎、余妍、信鑫學習視頻拍攝和后期制作,從中讓自己變得更有趣……由衷想說:志不求易者成!感謝人民政協報社給我們青年記者們提供的廣闊平臺,生逢盛世,吾輩定當努力,不負時代!(本報記者 劉彤) 在線履職別樣精彩 做了10多年的文字記者,今年兩會踏上了一方“新舞臺”——網絡視頻采訪間。 除了參加日常的小組討論、與委員面對面交流,更多的是在視頻采訪間將委員的真知灼見傳播出去。 今年的華彬駐地與往年頗有不同。由于香港疫情形勢嚴峻,為了能讓更多港區委員現場履職,大會秘書處和華彬駐地前期做了不少工作和調整:區分會場和用餐區域、分開乘坐電梯、劃定乘車線路……委員們對此表示理解和支持,紛紛點贊說:“內地的疫情防控真值得我們借鑒和推廣。” 委員們在遵守疫情防控規定的同時,也嘗試新的履職方式:線下少聚集,大家就線上交流;不宜到采訪間,就改為房間內視頻連線——有限的網絡采訪間被無限地擴展了。據不完全統計,6天會期,采訪間連線20余場次,三四十家海內外媒體參與。一些因疫情原因沒有來北京參會的港區委員,通過網上委員履職平臺多角度參與兩會,并自媒體平臺積極傳遞兩會聲音。更有不少委員主動來到視頻采訪間。“我可以用這里錄個像嗎?”“我想在這里做個小直播。”“大家好,我是全國政協委員某某,我今年關注的議題是……” 網絡讓委員履職的形式更多元,精彩的兩會聲音正在線上傳播開去。(記者 劉圓圓) 胖熊貓:未完待續 主任說:“熊貓今年整挺好啊,來兩句感言唄!” 媽呀!“幸福”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啊! 今年這個“我是委員”的策劃動腦和下手還算早,兩會前用了6天采訪拍攝了8位全國政協委員,結結實實地“親 歷”了一把他們的“一程履職路·一生政協情”。 遵照先網后報的原則,視頻從3日開始發布,前面8期1期1位委員,怕不過癮閉幕當天的最后1期還搞了個熱鬧的混剪版,九九歸一,挺利整兒。 流量嘛,還行——發在百家號“熊貓委員匯”上的,期期20萬+,要再加上咱報社自己個兒的發布矩陣,負責任地講,總量過億,高高兒的! 對了,有幾期一沒留神火了,各種“榜”上有名,網友點贊、委員認可、領導滿意,而熊貓只是平靜地(強行壓抑著內心的各種情緒)說:搞事業(情),我們是認真的! 既然是“感”言,那就必須感謝一下熊貓里最漂亮的那只——李冰潔同學,采訪拍攝兩手抓、剪輯后期一勺燴,渾身解數何止“四力”,啥都能干如生八臂,居功至偉,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女人不尋常”;視頻部的宋寶剛和徐康輝,剪輯拍攝手拿把攥、熬夜加班家常便飯,哥是英雄弟好漢,倆字兒——約飯! 感謝的名單一長串,幕后英雄往前站,眾人拾柴火焰高,熊貓愛你們如初戀。主要是都列上的話,字數就超了,各位帥哥美女,全在心里了! 熊貓新媒體工作室“我是委員”經過兩會的洗禮(試水),證明是可以也應該繼續做下去的項目,而且已經收到委員的預約了,所以“一程履職路·一生政協情”,未完待續!(田濤) 第一次,很榮幸! 2月28日是進入駐地閉環的第一天,我早早歸置好行李箱及采訪設備,懷著忐忑的心情到駐地報到。這是自打我2015年上會以來,第一次整個會期都在駐地采訪報道。 忐忑,是因為以前歷次全會都是參與大會的程序報道,實際工作可以說是“大而全”:新聞發布會、委員通道、大會發言、小組討論會……經過一番梳理,才終于找到了門道。 根據會議的安排,在各個委員駐地搭建的網絡視頻采訪間,也是本次全會媒體報道的重要一環,我和人民政協網視頻部同事擔此重任。我們在大會開幕前三天便做足了功課,調試線上采訪系統、采訪間燈光等軟硬件設備,一切準備就緒,靜候大會開幕。 心里有了底兒,工作開展起來就游刃有余多了。從首批委員到駐地報到開始,視頻間的采訪錄制便有條不紊地進行,到大會閉幕,共完成50多期委員的線上采訪及錄制,受到委員們的點贊! 在報社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我和網站同事主動策劃,推出“兩會·我在現場”小視頻欄目,結合兩會熱點關注,及時選取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發揮短視頻可讀性強、傳播速度快的優勢,推出20條短視頻,全網點擊量過千萬。 一屆政協緣,一生委員情!今年是本屆政協最后一次全會,作為攝影記者,除了常規采訪拍攝任務外,我利用休息時間,主動為駐地各界別委員拍攝大合影,定格委員們議政建言的精彩瞬間,留駐在政協大家庭的美好記憶。 第一次做駐地記者,用手中相機定格永久記憶,備感榮幸!(記者 齊波) “我們擁抱一下吧,謝謝你!” 3月,是我入職人民政協報社一周年的月份,也是我第一次參加全國兩會報道。 閉幕那天,李云才委員對我說:“康輝,我們擁抱一下吧,謝謝你!”其實,我和李云才委員剛認識,聊了40分鐘。他談到恩師袁隆平時,眼中閃著淚光; “劉委員,您是不是忘了啥啊?”聽到我說話,劉紅宇委員才意識到采訪已持續10多分鐘了,只不過,我們是在理發店。原來,3月4日這天是農歷二月初二,她去駐地理發店理發,順便和我聊起了她的提案以及參會感受,結果忘了時間; 國際勞動婦女節前一天晚上,我們攝像小組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晨6點,《兩會“她”力量》視頻最后一個鏡頭終于有了著落:高曉笛委員用手語祝福,此時無聲勝有聲; 以上片段,都是我參與制作的《兩會·我在現場》系列視頻里的動人瞬間。 6天半的時間,《兩會·我在現場》共20期,全網點擊量過千萬;共51位委員做客視頻采訪間,我們共拍攝影像超600G,照片4581張;駐地半數以上委員戴著人民政協報社文創口罩合影留念,傳播了口碑…… 閉幕會時,看到委員們在人民大會堂合影留念,我的心情難掩激動。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見證全國兩會盛況。作為一名新人記者,這是何等的榮幸啊! “兩會結束了,好好休息休息吧兄弟!”駐地新聞組老師如釋重負地說。 “我看到還有委員沒走,肯定還有新聞。”齊波老師接過話茬。 “那我們明天再走!”我們異口同聲說道。(融媒體記者 徐康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