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媒體而言,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無異于一場“大考”。在今年的“大考”中,我們看到,地方主流媒體繼續創新思維、突破自我,不僅提前策劃跨區域報道,形成媒體聯動,還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手段,實現技術賦能、花式表達,在全國兩會勝利閉幕之際,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跨區聯動 傳播力“爆表” 媒體間的跨區域聯動報道成為今年地方媒體兩會報道一大亮點。與以往的“單打獨斗”不同,跨區域聯動報道能夠最大限度發揮各家媒體自身的優勢和地域特色,產生“1+1>2”的傳播效果。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的第八年,津云新媒體集團聯合千龍網、長城新媒體集團策劃推出《云瞰京津冀》系列訪談節目。京津冀三地媒體密切合作,從策劃、采錄、制作到刊播,全程參與,內容豐富翔實,傳播效果良好。 除了京津冀,東三省、川渝地區的媒體也積極聯動。東三省的《黑龍江日報》《遼寧日報》《吉林日報》聯合推出大型主題策劃報道,為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獻計獻策。川渝地區的政務新媒體“四川發布”和“重慶發布”共同推出重磅策劃產品——“川渝群英譜”手繪長漫,武俠風的設計充滿江湖味和煙火氣,輕松拉近與受眾間的距離。同時,川渝地區其他政務新媒體積極轉發、全力推廣,使該作品迅速火爆全網。 媒體共同發聲,可以傳播好兩會聲音,形成強烈的聚合傳播效應?!陡拭C日報》《河北日報》《陜西日報》以“如何做好‘長城+’這篇大文章”為主題策劃的聯動報道就是很好的印證。3家媒體共話各地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弘揚新時代長城精神。 此外,《江山如此多嬌》《追夢這十年》《開往春天的列車》《國潮興文化行·八省市區代表委員話自信》等一系列媒體聯合報道作品,為本次全國兩會報道增色添彩。 “神器”上線 科技范“爆棚”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地方媒體紛紛亮出“神器”,以5G、8K、AI、VR/XR/MR等技術為支撐,打造了眾多輕量化、智能化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提升了兩會報道的科技范。 在此次兩會報道中,AI技術的應用更為成熟,虛擬主播的樣態也愈漸豐富。 長城新媒體集團制作的《您的“兩會AI助手”已上線》融媒創意互動作品,首次啟用新一代真人虛擬主播“冀小青”,用戶通過手機麥克風即可與“她”對話,在聊天中掌握兩會知識。 上游新聞也推出了《上游AI主持云記者會 邀你問代表委員答》創意融媒體互動產品,打造虛擬記者會場景,用戶進入即可使用AI智能語音技術向代表委員提問。 為了使報道更具年輕態,二次元虛擬主播成為媒體新選擇。大河網的二次元虛擬主播“河寶兒”在《河寶兒SHOW兩會》系列短視頻中,以輕松活潑的表達方式讓兩會報道更接地氣。閃電新聞和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頻道推出的二次元虛擬主播“小妮”也亮相兩會報道,智能播報兩會最新動態。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云端”節目再次升級,一改以往的“屏對屏”為“面對面”,真正實現“零距離”交流。 比如,《云瞰京津冀》系列訪談節目,運用“5G+MR+AR”技術,打破空間限制,實現三地代表委員、專家學者齊聚“協同號”,共話京津冀協同發展。同樣,河南廣播電視臺利用“5G+AI+4K”技術,讓身處異地采訪間的代表們與演播室內的記者實現實時的“同屏互動”,畫面逼真,動作表情流暢自然。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兩會“云”訪談》專欄,除了通過“5G+MR”遠程交互式數字化虛擬技術,讓主持人與參會代表委員“千里同屏”,還加入“隔空遞物”“時空穿越”等特效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花式表達 互動感“刷屏” 設計精美的海報、富有互動性的H5、活潑動感的短視頻……讓傳統的新聞報道得以花式呈現,實現了從靜態到動態,從可讀到可聽、可互動的轉變。 其中,地方媒體制作的不少H5作品以沉浸式的現場感和互動感受到眾多網友的喜愛,形成“刷屏”之效。 比如,中國江蘇網制作的《長風萬里燕歸來》H5作品,帶領網友跟隨燕子的視角一路俯瞰江蘇大地,目光所及之處盡是青山綠水、鄉野阡陌。伴著聲聲鳥鳴,網友在富有詩意的生態畫卷中,沉浸式感受環境之變,體味江蘇之美。 同樣展現生態之美的,還有閃電新聞客戶端推出的場景式手繪H5作品《聽,人與長河的交響》,以聲音之變為切入點,帶領網友聆聽山東沿黃河9市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奏響的新樂章。 由湖南日報全媒體制作的互動類SVG海報《春風里,跟著總理報告看“湘”景》,一發布便引得網友紛紛轉發。該作品將政府工作報告和湖南元素有機融合,配以詩詞及地方美景圖片,以詩入畫,以話言情,憑借精美的制作和有趣的互動,給網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河南日報客戶端推出的H5互動產品《闖關答題!“河南號”等你來開》,將河南的中心工作、發展規劃、兩會知識融入H5小游戲之中,精心設置問題,讓網友以答題闖關的形式,學習兩會知識,感悟河南變化,提升網友的參與感。 此外,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融媒體資訊中心制作的說唱短視頻《說唱兩會 逐夢晨昏》,觸電新聞客戶端推出的AI音樂互動產品《我把未來寫成歌》等作品,都以時下年輕人喜愛的形式實現了兩會報道的“軟”表達。(記者 米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