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載體。寒假期間,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組織開展了“三個一”社會實踐活動,緊扣時代脈搏,結合專業特色,通過“品讀一本經典原著,撰寫一篇調研報告,并參加一次志愿服務活動”這三項具體活動,打造實踐育人“三部曲”。 “育人育心”堅定新聞使命 開展寒假“三個一”社會實踐活動,是由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鄭保衛提出的。他認為,新聞專業學生應充分利用假期時間,走向社會,了解國情民情,培育家國情懷,提升專業素養。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銀健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介紹,這項活動從2019年開始組織實施,借今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100周年而深入展開。 “作為一名新聞學子,我們要有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堅持政治家辦報的方針,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一切都要以全局出發,從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出發,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要講究宣傳藝術,提高引導水平,努力使自己的宣傳報道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181班的學生張銘麟通過微博記錄下了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后的心得體會。 和張銘麟一樣,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學生們紛紛在“學經典,讀原著,悟原理”這一微博話題下,發布了《胡喬木文集》《胡喬木談新聞出版》《新聞業的救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等書目的閱讀體會。據銀健介紹,活動中,全院學生共發表了讀書心得5089篇,微博原創話題的瀏覽量達130.9萬,教師團隊及時跟進,帶領學生系統梳理,通過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和賞析,使同學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牢記新聞人的歷史使命和優良傳統。 第二課堂提升專業素養 讀經典原著,可以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通過實地調研,則能夠將所思所想真正落到實處。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開展的“三個一”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融合。銀健解釋,寒假期間,學生們要在家鄉所在地開展調研,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形成實踐調研成果,開學之后,指導教師團隊進行批閱和點評,從中選出優秀作品進行表彰。 “今年寒假,學院開展了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政務實踐和企業實踐、鄉村振興調研、國情黨情區情社情觀察調研等8項實踐活動。”銀健告訴記者。 在調研過程中,學院要求學生們要時刻保持新聞敏感,用心發現、感受、記錄身邊的故事。銀健舉例,“學生們可以積極組織或參與一次村里(社區)的春節文化活動,拿起手中的移動媒體設備拍攝照片、微視頻,挖掘春節的文化內涵,記錄保存心目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家鄉的優秀傳統文化代言。” 當問及學生們從中有何收獲時,銀健告訴記者:“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100%參與其中,經過同學們的實踐歷練,每年都會呈現出一定數量的高質量調研報告、新聞通訊等作品,發表在校內外的主流媒體上,起到了良好的宣傳和教育作用。”學生通過真采、真寫、真發表,切實鍛煉了作為新聞工作者所必需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志愿服務深化實踐內涵 社會實踐是鮮活的教育素材,志愿服務教會了學生們責任與擔當。銀健提到,在符合當地防疫部門的相關要求下,學院鼓勵每位青年學子在家鄉開展一次志愿活動。 其中,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211班的臧千茗同學,在寒假期間參與“為老人提供一頓熱氣騰騰的免費午餐”志愿服務活動,得到了當地志愿服務隊的認可,還給學校寄來感謝信。 寒假期間,廣西百色發生了新一輪的新冠肺炎疫情。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百色籍的學生紛紛加入防疫抗疫的工作中去,擔任社區疫情防控的“宣傳員”“保障員”“突擊隊”“心理師”,在基層疫情防控第一線中踐行著新聞學子的社會責任和時代責任。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農麗陽同學表示:“時有所需,必有所為,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為所做的志愿服務工作感到自豪,也對所有的抗疫工作者表達敬意。” 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同學們在“三個一”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充分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這一做法對培養優秀的全方位新聞人才有著特別的意義,值得借鑒。(米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