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六,我走進北京市大興區長子營鎮小黑垡村采訪,看到的景象一片欣欣向榮:寬闊的主干道覆蓋著少許積雪,高高的路燈遍布全村,各家門前屋后干凈有序,籃球場上年輕人相互對抗,濕地公園內老年人曬著太陽…… 小黑垡村曾經的模樣可并不是這般美好,而是另外一番模樣:道路狹窄、泥濘不堪,污水垃圾滿地都是,流浪狗在村里找吃的……由于小黑垡村兩委班子不強、殘疾人較多、集體經濟薄弱,群眾增收渠道窄、致富能力弱等原因,2015年被確定為軟弱渙散村黨組織,2016年被列入市級低收入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要靠好的帶頭人,靠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農村黨組織扎根基層、直面群眾,只有時刻讓群眾想得起靠得住,才能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成為群眾信賴的“主心骨”。 自從韓森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村里發展一年一個腳印,小黑垡村黨支部充分發揮支部引領作用,真心實意為民造福,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27235元,提前完成了脫低任務。 通過與村子老人嘮嗑,與村干部交談,跟著村支書韓森走走看看,我能實實在在感受到如今村民幸福的歌聲從心頭飄出。 58歲的李樹申開心地笑著。他幸福的歌聲是,自己腿腳一瘸一拐,“出去干活沒人要,種地也種不出錢來”,曾經的他對生活沒啥盼頭,如今他在村里的監控室負責監看村情,一年也能掙兩萬多塊錢。 63歲的徐樹芝開心地笑著。他幸福的歌聲是,雖然老伴是殘疾人,無法勞作,可徐樹芝跟著村支部搞林下經濟,靠勤勞的雙手干著農活。今年年底算下來掙了3萬多塊錢,他說:“我和老伴都很滿足了。” 在小黑垡村,我見到了太多張開心的笑臉,一張張笑臉背后其實是老百姓心頭濃濃的幸福感,也是這些年小黑垡村日子一天天變好的生動注腳。 “群雁高飛頭雁領。”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離不開“領頭雁”的擔當作為。村支書是農村建設的主心骨,是發展經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帶路人,選一個好村支書,就能改變一個村的面貌。 采訪中,韓森講述的村里每一個故事,都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念叨著的都是村里的發展。“怎么能讓日子越來越紅火?”這是韓森念茲在茲的問題。的確,沒有韓森和村黨支部用情用心的實干,哪有小黑垡村現在的好日子? 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涉及每家每戶利益,實干是最好的承諾。“有了‘帶頭人’,村子大變樣!”小黑垡村許多村民都深有體會。自韓森2015年擔任小黑垡村村支書起,2018年和2021年兩次選舉村支書和村主任,韓森都是滿票當選,老百姓是最淳樸的,兩次全票當選就是老百姓發自心底的認可。(《人民日報》記者 吳儲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