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富同志從業以來,始終在思想政治素養提升、個人作風錘煉、業務知識鉆研、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等方面,定出更高目標,作出更大努力,全方位鞭策、驅動自己跳向更高處,做出新業績。 他始終牢記黨員身份、堅持黨性原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恪守新聞職業道德,以高度的責任心,爭做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 錘煉黨性胸懷大局,講好正能量的故事 作為山區地市黨報的一名黨員記者,鄭金富是時政崗位的“老兵”,參與過福建省第九次、第十次黨代會及多屆省“兩會”的新聞宣傳報道工作,承擔了許多中央、省主要領導來南平調研及市委、市政府重大活動的新聞報道任務,采寫了諸如《黨的好政策 引我奔富路》《“南平一定能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等生動的時政稿件。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期間,他帶頭采寫《科特派為綠色產業升級增添“芯”動力》等重頭稿件,及時組織采寫《親切的關懷 巨大的鼓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在我市干部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系列報道,在全市營造了學習貫徹總書記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濃厚氛圍。 他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南平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跨越趕超,執筆《南平綠色路 越走越敞亮》《源武夷 達天下》《挺起南平發展的“脊梁”》等眾多傳達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的重頭稿。特別是在防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報道戰役中,他帶著團隊舍棄節假日,采寫《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個系列報道,以有信心、有溫情、有力度、有影響的稿件,凝聚社會力量,贏得讀者好評。 他堅持弘揚主旋律,為了講好“時代楷模”廖俊波同志的正能量故事,生動還原一位好黨員、好干部形象,即使他奶奶同期去世,他還是堅持和同事站在新聞現場,采訪上百人,通宵達旦加班干,整理數萬字的采訪筆記,完成業內第一篇全面宣傳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的長篇通訊《閩江清波獨俊秀》。 在隨后的一段時間,他幾度隨中央媒體采訪團實地采訪,當好助手。他服從組織安排,甘當幕后英雄,“五一”假期還在封閉撰寫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宣講稿。他以實際行動,錘煉著自己的黨性,學習和弘揚著廖俊波精神,贏得了同行和同事們的認可。 踐行“四力”融合創新,真心實意為民鼓與呼 鄭金富自覺踐行“四力”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客戶”、以人民為主角,以新媒體時代的融合創新的方式,努力地、真心實意地為民鼓與呼。 他把做好群眾工作當作一項基本功,對上門的群眾敞開大門,用一張笑臉、一杯熱茶、一聲問候,讓群眾感受到關懷和溫暖;他對每一封來信、每一通來電,都認真記錄,及時回復。 當面對70多歲“上訪”老人“幫幫我們”的請求,他冬日騎1個多小時摩托車進山,實地采訪調查,發出《毛竹枯梢死亡 村民望竹興嘆》的呼吁,拯救了數百畝竹林;當面對建甌小橋鎮茶農“賣茶就像賣草”的嘆息,他多次回訪,發起《有量無價 苦煞茶農》系列報道,一個個訂單悄然飛向小橋;當看到上梅村受災群眾抱團取暖、奮起抗災恢復生產,他寫下《這個冬天不太冷》,生動刻畫了質樸感人的新時期農民自強、自立的形象。 除了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為群眾發聲,他堅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創新宣傳方式,提升傳播實效。他立足閩北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的短板,參與發動“最閩北”“報、網、微、地”全媒體公益宣傳,助推南平、廈門兩地媒體跨區域協作,為閩北的特色旅游和農產品走向廈門市場不遺余力;他兼職南平市“武夷山水”區域公用品牌顧問,免費出謀劃策,努力讓閩北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好價錢。 他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危難中選擇與群眾在一起。特別是2010年閩北“6.14”洪災后,他只身前往受災的鄉鎮、農村采訪,發回了大量災區一線群眾恢復生產的圖、文報道,報社為此專門開辟“記者走災區”專欄。“6.18”特大洪災前,他冒著暴雨趕往延平區夏道鎮采寫抗災報道,卻被困災區與外界失去聯系。 在被困的兩天一夜里,他沒有坐守鄉鎮辦公室,而是與干部群眾一起抗洪救災。他跟鎮干部涉水徒步進村疏散群眾;冒雨跳到塌方現場抬石頭、刨黃土,搶救被埋群眾;深夜和鎮干部一起營救被困群眾,卻險遇二次塌方。他一邊參與、一邊記錄著來自災區一線的“抗天斗地”的激越壯歌,及時傳回了干部群眾眾志成城、抗災救災的感人報道,也贏得了群眾的贊譽。 堅持正氣保持活力,走好新時代新聞“長征路” “積極的人像太陽,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鄭金富始終鞭策自己,要努力做一個像太陽一樣積極、健康、向上的人。他樂于奉獻,不計得失,干在前、吃苦在前;他帶頭講作風,充滿激情,說干就干、帶頭干好。 他作為目前報社在時政崗位堅持最久的年輕的“老記者”,連續多年大年三十萬家團圓時,仍奔波在采訪一線。他家大女兒出生時,他因服務市委主要領導,在邵武市出差;二女兒出生時,他抱著電腦在產房外趕寫當天召開的市政府常務會議的新聞稿。2021年春節期間,因疫情常態化防控需要,他自己帶頭在武夷新區值班值守,舍小家而顧大家。 多年來,他自覺遵守新聞紀律,保持著與采訪對象的“親”“清”關系:因一篇《八千公斤魚突然死亡 兩年多心血打了水漂》的報道而獲得賠償的養殖戶,補苗的魚收獲了,想要送魚給他嘗鮮,他以在外地出差為由婉拒;一位火災中受損失的群眾感謝他的呼吁,搞“突擊”給他送來幾斤筍干,他就回贈對方幾斤核桃;他下鄉報道農村《水能自來不敢飲》,到農民家吃飯,悄悄把50元錢壓在飯碗下。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鄭金富同志參與采寫的《“追憶廖俊波”系列報道》《濫伐林木已擔刑責 破壞生態再被判罰》《 “玉女”“嫦娥”聯袂舞 “大王”搖楫泛“神舟”》等20多件作品獲福建和中國地市報、南平市新聞獎;他在全省新聞戰線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中摘得銀牌;他先后獲南平市優秀新聞工作者、南平市優秀共青團干部等榮譽稱號。 昨日已成過往,前路就在腳下。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一名扎根基層一線的記者,他將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為契機,繼續學黨史、辦實事,更好地為人民鼓與呼、為時代贊與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