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近期,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頻道、東南衛視、海峽衛視、英國Sky天空電視臺、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等媒體同步播出了由英國知名導演柯文思執導拍攝的系列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作品以帶領群眾致富的貧困山區村支書,勤勞堅韌的女卡車司機,白手起家、成功后回饋家鄉的民營企業家等人物為主體,生動講述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精彩故事,受到觀眾歡迎。土庫曼斯坦女孩克麗絲制作的短片《新中國之歌》走紅網絡。這部作品采取定格動畫形式,以外國人的視角講述《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前后以及傳唱到全世界的幕后故事,引發了各界的強烈反響。近幾年,電視媒體和互聯網平臺上涌現出一批真實自然、貼近生活、理念創新的對外宣傳影視作品,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提供了全新路徑和有益經驗。 訴諸人類共同情感,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 從傳播效果來看,跨越不同民族、國家、文化的社會議題,例如環境保護、疫情防控、減貧脫貧等往往更容易引發世界人民的共同關注和討論。因此,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如果訴諸人類共同情感,擁抱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不同文化語境中尋找契合點,突破文化差異造成的傳播壁壘,則有利于提升對外傳播影響力。 中國國際電視臺播出的《武漢戰疫紀》記錄了武漢疫情從暴發到逐步被遏制的全過程,并向醫務工作者的崇高精神致敬,該片被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媒體轉播,總觀看量超過千萬,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為抗疫做出的有效行動。《一杯咖啡里的脫貧故事》圍繞全球關注的貧困問題,以西方人熟悉的文化符號“咖啡”為切入口,敘述了自法國傳教士將咖啡種子帶到云南后,當地人如何通過種植咖啡豆脫貧致富的故事。該片通過分屏互動蒙太奇的藝術語言,將中西文化勾連在一起,向全球提供了中國脫貧經驗,獲得全球超4億點擊量。紀錄片《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整合了扶貧攻堅、教育公平、醫療衛生、環境治理、科技創新等全球共性議題,展示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形象,在全球37個國家播出后引發熱烈反響。 聚焦人類共同關注的議題,傳遞各國人都認可的價值理念,一方面,可以在傳播過程中有效地去除地域性差異帶來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避免信息接收中的理解障礙,從而減少因不同語言文化、歷史背景所造成的“文化折扣”,實現對外宣傳的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面對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和困境,中國的實踐為世界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讓世界切實地感受到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激活民間力量,增強對外傳播親和力 進入互聯網時代,大量來自民間的影像從傳播者個人的微觀視角出發,記錄他們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呈現出更豐富真實、更接地氣的中國形象,成為對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自中國的“網紅”李子柒充分調動中國元素和文化符號,采用平行、顛倒等蒙太奇剪輯手法,將人們心中的“詩意棲居”具象化,引發了外國網友對中國田園生活的向往。疫情期間,在巴西工作和生活的中國姑娘王伊立制作發布了300多條短視頻,內容采用巴西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語言介紹了中國抗疫的事實,起到了以正視聽的作用。 不僅如此,一些外國人采用“他者”的視角,將自己在中國的親身體驗全程記錄下來,并通過互聯網進行全球傳播。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于2020年和2021年到中國實地觀察和體驗中國的抗疫措施,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后疫情時代》等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國如何維持經濟發展和抗擊疫情之間的平衡,以及中國自動化科技發展、網絡直播帶貨、科學防疫措施等內容。竹內亮采用無腳本拍攝,因此紀錄片里的人物、對話十分真實自然,播出后登上了日本影響力很大的雅虎網站首頁,引發日本和中國網民的熱議。在紀錄片《做客中國——遇見美好生活》中,來自外國的三位主持人深入中國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體驗草原游牧生活、苗族刺繡文化、怒族民族文化等,將中國的多彩文化、淳樸民風及精準扶貧的發展成就真實展現給全世界的觀眾。 來自民間的對外宣傳力量采用一種以“下”觀“下”和自“下”而“上”的視角來記錄尋常生活,發掘周遭的生存狀態、風土人情以及人文關懷,最終匯聚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效提升了對外宣傳的說服力和親和力。 借助文化接合,實現對外傳播語匯創新 文化接合指通過一種中介形態將不同的結構因素扭結在一起,形成合理有效的關聯,最終達成文化認同的傳播方式。隨著“Z世代”青年群體的崛起,如何將對外傳播與他們熱衷的新媒體文化、青年亞文化進行有效接合,并借助其跨國界、跨文化的特征快速打通全球文化和地域差異的壁壘,著力中國故事的年輕化、網絡化與分眾化轉型,將成為未來對外傳播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以新華社制作的動畫短片《病毒往事》為例,節目以“兵馬俑”和“自由女神”作為中美雙方的象征性文化符碼,將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舉措與美國政府的針對性回應編排在一起,用幽默的方式回擊美國政府的荒謬言論。原班人馬制作的短視頻《疫苗大戰病毒》則更富創新力,以游戲打斗模式設計了疫苗與病毒大戰的場景,喚起一代青年人的懷舊情懷,有網友甚至大呼“快出同款游戲”,可見其受青年群體青睞之深。爆款短視頻《一杯咖啡里的脫貧故事》也是考慮到青年網絡用戶的觀看偏好和使用習慣,將MG動畫、手繪圖、水墨淡彩等融為一體,激活了對外傳播的潛能。 多元文化接合,不僅實現了對外傳播內容形態創新,更激活了青年群體傳播與互動的機制。近些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5G、V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不斷強化了現實社會的媒介化,這些新興技術對“Z世代”而言不僅是一種技術形式,更是內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結構。因此,在對外傳播中,對這種文化結構的觀照即是對這個時代的回應。比如中國國際電視臺推出的《VR:武漢居民如何在封城的情況下獲得日常必需品?》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記錄武漢居民到社區領取配送物資的場景,網友可以使用VR眼鏡或者操作鼠標對畫面進行拖拽和縮放,既可以全景式地感受現場,又可以清晰地看到采購物品的細節,從而獲得互動式、沉浸式的閱聽體驗。《本色中國》等VR紀錄片充分調動場景思維,運用前沿的采編播技術拍攝中國的代表性旅游景觀,令觀眾如臨其境。可以預見,利用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精準傳播,孵化一些有附著力的人機互動媒介產品,將成為進一步實現對外傳播語匯創新的新突破口。 (作者:林穎、吳鼎銘,均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本文為2021年度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