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臨時黨員證,一套陳舊軍裝,一把軍用水壺,一封戰時家書,一枚珍藏紀念章……每一件“紅色傳家寶”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它們不僅記錄著共產黨員忠實的奮斗生涯,而且印證著中國共產黨永恒的百年歷史。《桂林日報》推出的《曬曬我的傳家寶》系列報道,通過選取一個對象、找出一件寶貝、講述一個故事的方式,重溫那些溫暖感人的紅色記憶,追尋百年歲月里不變的初心。 小切口 微視角 在中國共產黨100年的奮斗史中,總有那么一份刻骨銘心的記憶留在老戰士、老農民、老工人或老市民的心中,而這些記憶,最后都會濃縮在一件或者幾件平凡或者不平凡的物件里,被他們所珍藏…… “一張泛黃的《中共臨時黨證》,是夏相學珍藏了73年的寶貝。這件目前已知存世量不超過10份的戰地文物,陪伴他走過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斗。”“這件65式系列軍服里,飽含著人民解放軍戰士的責任和擔當、青春和奉獻;承載著一代人對20世紀60—80年代的所有記憶,是一個時代的象征。”“40張“身份證”,展現的是一名黨員干部扎根基層謀發展、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更是無數基層干部為民服務的生動縮影。” 從報道中可以看到,這些被采訪對象珍藏的物件也許只是一個游擊隊用過的針線包、一床紅軍長征時留下的舊棉被、一張發黃的老照片、一封信箋、一本證書、一個在隊伍里用過的老茶缸,甚至一件破舊的印有什么獎勵字樣的背心,或許并不具有什么市場價值,但這些普通物件背后,卻有著不普通的價值,都有著特殊的情感或者回憶,蘊藏著特殊的革命歷史意義、時代意義。 從一個較小的視角出發,從桂林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入手,《曬曬我的傳家寶》系列報道用樸實無華的言語,講述著那些被珍藏多年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而以這種不同尋常的方式講述歷史、揭秘罕為人知的秘密,也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喚起同時代人們的共鳴,有效地達到了既弘揚紅色文化、賡續紅色精神,又增強報道可讀性、形成與讀者良好互動的目的。 巧策劃 大主題 主題永遠是報道的核心,在系列報道中可以看到,《桂林日報》從新聞策劃“整存零取”的原則出發,在確定“傳家寶”后,通過不斷的發散讓系列內容枝繁葉茂,而這樣的方式也使得《曬曬我的傳家寶》整組報道的每一篇文章內容都是不同的,都是新鮮的。 作為紅色熱土,桂林自1926年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桂林地方支部宣告成立起,便開啟了紅色火種的傳播之路,從紅軍長征3次過桂北到中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再到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聞名全國的桂林抗戰文化……每一段紅色歷史,都在桂林這片紅色熱土上演繹了無數的紅色故事,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傳承。 為此,《桂林日報》將鏡頭專注聚焦當地。從陪伴夏相學走過一場場戰斗的《中共臨時黨證》,到包含陳純模作為人民解放軍戰士責任擔當的軍裝;從李清鸞一家四代不負囑托守護紅軍的一面紅旗,到見證于振一這位九旬老兵光輝戰斗的7枚“紅色獎章”……《曬曬我的傳家寶》系列報道根植本土、彰顯特色,使其在同類主題的報道中充分體現出策劃的巧妙、精心、細心和匠心。 同時,在版面的呈現中可以看到,報道不但有人物的圖,還有珍藏寶貝的圖,這樣的細節處理也更容易滿足受眾對閱讀內容的需求。而在敘事準確、語言生動、情感真摯的表述中,《曬曬我的傳家寶》系列報道的圖文并茂也讓那些歷史回憶被喚起、讓時光回到那些充滿革命激情的崢嶸歲月中,讓凝聚在這些被珍藏的老物件上的主人公的奮斗、奉獻、犧牲精神,得到再一次展現和傳承。(見習記者 張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