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4日,我有幸參加了中國記協在黨的誕生地上海組織開展的新聞戰線“學黨史 強四力”資深夜班編輯和優秀新聞工作者調研培訓活動,通過學習瞻仰和參觀交流,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見證上海傳承紅色基因、勇立時代潮頭、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 述往思來 傾聽歷史回響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紅船起航地。我們在這兩個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中國革命原點,見證了紅色歷史的開篇。 中共一大會址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在這里,一件件對照歷史復原的展品,讓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精神密碼。一個個彪炳史冊的名字,從不同時空穿行而至,他們高舉理想信仰的偉大旗幟,挺起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駐足于此,我的內心除了激動,更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豪和使命。 在南湖革命紀念館,展墻上的“紅船精神”引人注目——“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感悟歷久彌新的精神,一股催人奮進的力量在全身涌動。紅船,凝聚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信仰,但這個信仰不是高高在上、虛無縹緲的,而是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小小紅船如今已是巍巍巨輪,承載著14億人民的中國夢,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這股力量堅定了我作為一名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在工作中保持不怕困難的勇氣,堅守人民情懷,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報道,唯有此,才可以告慰歷史、一往無前。 繼往開來 鼓舞攻堅克難勇氣 從上海出發,中國共產黨人一路秉承初心使命,保持奮斗姿態,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踏上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上海的城市發展,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沿黃浦江望去,綿延5.5公里的上海楊浦濱江南段,豐富的工業遺存不再是“工業銹帶”,7座主題鮮明、外形特別的驛站讓游客欣賞濱江美景的同時能有地方歇歇腳,享受“生活秀帶”。 上海的城市發展,彰顯著中國共產黨只爭朝夕的奮斗姿態。在上海浦東展覽館展廳,我們看到浦東從一片阡陌農田變身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齊全、設施先進的現代化新城的發展進程。30多年來,這座現代化新城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標志和縮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最鮮活的現實明證,更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無論是倘佯楊浦濱江步道看浦東巨變,還是在崇明靜聽花開……我們都能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文明、開放與創新,人民底色在這里愈發鮮亮。 唯有中國共產黨,才把人民視作城市最偉大的建設者,才把增進人民幸福感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聞工作者是社會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和促進者,在當下這個千帆競發、朝氣蓬勃的時代,更應用腳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用筆記錄偉大時代。 鑒往知來 錘煉過硬本領作風 此行中,印象深刻的一站,莫過于位于上海市山西南路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以下簡稱“青記”)成立會址紀念館。 “青記”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范長江等人發起,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青記”誕生在淞滬抗戰的炮火硝煙中,活躍在抗日救亡最前線,影響了當時千千萬萬進步青年。盡管“青記”總會僅存在3年多時間,“青記”精神卻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書寫了中國新聞史上精彩的一頁。 這里是新聞工作者的尋根溯源之地。在“青記”成立會址紀念館中,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和一塊塊銘牌,讓我們感受到了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身上那種為了國家、民族利益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精神,這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 紀念館門口墻上鐫刻著一段文字,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新時期新聞工作者提出的“四向四做”要求。默念著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殷切期待,心潮澎湃。知所從來,方明所去。重溫歷史,就是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用如磐初心凝聚奮斗偉力,保持人民情懷,記錄偉大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接續譜寫新的歷史篇章。(作者為新疆日報社記者李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