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記不清是第幾年、第多少次在春節前走進位于大別山腹地的安徽金寨縣。 印象深刻的,是交通工具的變化。一開始,從合肥出發,踏平原、過丘陵、到山區,大巴一路顛簸、在群山間環繞,至少需要3個小時。后來,通了高鐵,山與城相連,不到一個小時的高鐵間距,平穩舒適,讓這段路程不再辛苦。 同樣的感受,在今年到訪的金寨女企業家潘國霞那里得到了共鳴。50歲的潘國霞,是土生土長的金寨人,年輕時從翻山頭、收板栗的經紀人開始做起,到后來開廠辦企業做板栗加工,商海里沉浮近30年,始終沒有離開過金寨這片紅土地。 “吃過苦、見過窮,那些年翻山越嶺走村串戶,太知道深山里的老百姓有多難”,聽潘國霞說這些年的經歷和企業發展理念,有個明顯的感受:她沒有很多企業家談論過去未來時的高談闊論和雄心壯志,她追求的目標只是穩扎穩打,即便這樣的“穩”在旁人看來多少有些與這個奮進的時代不符。 不過,這樣的謹小慎微,卻又與她說起企業安排了多少貧困戶就業,每年結對幫扶多少貧困村、幫助多少合作社、農戶銷售板栗時的振奮與昂揚形成鮮明對比——我一下明白了,這個占據著金寨縣板栗加工“半壁江山”的女企業家的安心與成就感,全部來自于為深山里的上萬戶農戶提供穩定的銷售渠道、就業崗位和由此帶來的穩定收入。 從金寨縣城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曾到訪過的大灣村,仍需要一個多小時車程。汽車順著蜿蜒的盤山路爬升,與路相鄰的,是陡峭的崖壁。在過去,巍巍群山是發展的壁壘,而在交通便捷的今天,險峰間的無限風光和藏在大山里的山珍,也成了深山百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藏”。 無數次到訪,早已讓我和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余靜成了朋友。去年,聽說我想以女性為主題做采訪,余靜立刻興奮地向我推薦:“俺們村的媳婦們能干得很,不少是脫貧先鋒?!?/p> 大灣村過去窮,不少男人后來出去打工才討上了媳婦,這幾年大灣趕上好時機,吃透用好脫貧攻堅好政策,外地媳婦們紛紛跟著男人回到村里創業創富。 余靜指路,我們一戶戶到訪。 湖北媳婦肖細雨和愛人楊習倫,在村里主干道邊寬敞的扶貧搬遷安置房干起了農家樂。趁著春節前游客還沒大批入住的閑暇,我們圍坐在火盆邊,暢聊這幾年村里天翻地覆的變化,早已一口金寨土話的肖細雨臉頰通紅,一直笑,脫貧之后致富奔小康的勁頭很足。 貴州媳婦王新云,2017年就憑著膽量和勇氣,借錢干起農家樂,成為村里的“脫貧之星”。村里走上綠色經濟發展快車道,王新云鉚足了勁,每年都在原有“新云農家小院”的基礎上再提升。今年再去,這個外表溫順、內心果敢的外地媳婦已經不滿足于一年20多萬元的收入,準備搭上鄉村振興的快車,做電商、售山珍、學技術、奔小康。 另外,還有正在做村里民宿群管理員的貴州媳婦劉輝洪,“喜來山莊”的老板閔玲,前年考了駕照正在跑運輸的周玉琴……大灣村媳婦們昂揚的斗志全寫在臉上。 這些年,每年進山都是隆冬時節。凜凜寒風中,山里女人們那顆與貧窮抗爭不服輸的心和熊熊燃燒的奮斗之志,卻暖如春風。(《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王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