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時光,2020年是如此不尋常,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武漢這座千萬級人口城市,史無前例地按下了“暫停鍵”。 2020年3月10日,對武漢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特殊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抵達武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也是在這一天,運行了35天的武漢市首個方艙醫院——武昌方艙醫院正式休艙。方艙醫院休艙,標志著武漢保衛戰離勝利更近了一步,也標志著援鄂醫療隊支援湖北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抗疫期間,我們每天扛起攝像機,拿起話筒,帶著口罩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020年2月19日,我初抵武漢時,當地疫情發展形勢依然嚴峻,何時能夠遏制疫情?誰也沒有答案。 2020年3月9日晚上7點多,接到河北第三、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參加休艙儀式的電話,我第一次覺得,一只腳從冬天踏進了春天。 2020年3月10日早上6點多,我步行趕到第三、四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駐地,乘車前往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儀式現場,援鄂和武漢本地媒體同行早早入場,長槍短炮全上陣,搶占機位忙拍照。這是我在武漢第一次見到這么多同行,大家眼神堅毅,疲憊中帶著興奮的喜悅。 當聽到“休艙”二字被喊出來時,大家都異常激動,不少醫護、媒體人還動情地流下眼淚。那一瞬間,我也濕了眼角,20多天里的所見所聞也一幀幀開始在腦海回放。 來武漢之前,河北媒體的各類圖文、視頻報道主要依賴于前方的醫療隊員。電視報道不同于文字、廣播,需要用畫面來表現現場。 我在武漢第一次進入紅區采訪,就是在武昌方艙醫院。為了拿到更多電視畫面,我做了充足準備。進艙采訪中,因為過于投入,護目鏡和口罩之間出現一道縫隙,醫護人員提醒并幫我粘了膠條。 當時,我心里咯噔一下,但轉過頭考慮到既然已經冒險進來,就要盡可能拍到更多的畫面素材。人的一生沒有多少個這樣的時刻,當下就是我們新聞工作者存在的意義,就是我們的責任。 我的父親是《河北新聞聯播》的忠實觀眾,從新聞中尋找我的名字和身影,成為了他每天堅持的事情。來武漢時,我和哥哥達成默契,讓他打電話給父親,在節目播出時把父親從電視機前支開,免得老人擔心。 一周之后,父親還是知道了。除了囑咐我要注意安全,他什么話也沒有說。但我知道他的心愿:那就是疫情早點結束,武漢快點好起來,好讓我的兒子快點回家。 在這場“戰疫”里,每一個人都把責任扛在了肩上,放在了心里。在武漢,不少媒體同行,都是突然接到奔赴武漢采訪工作的通知。他們都是家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雖有牽掛與不舍,但都扛起攝像機、拿起紙筆,義無反顧地奔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向人民群眾傳遞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信心和力量。 人們常說,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在武漢,每天晚上看到遠處高樓上,一家家一戶戶一盞盞燈亮起來,就是我最治愈的時候,也是我們新聞工作者無怨無悔、執著堅守的意義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