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后,作為身處疫情重災區的新聞工作者,我義不容辭地第一時間投入緊張的戰斗。 疫情期間,湖北日報傳媒集團14個全媒體報道組,兩個多月累計開設專題版面600余個,采訪制作原創報道近3萬件,新媒體瀏覽量超過150億次。我的很多同事和我一樣,從除夕夜至武漢解封,多次出入重癥“紅區”,幾個月沒有踏進過家門。 1月23日中午,我接到緊急采訪任務后,帶著一床被子就離開了家。沒想到這一出門,就連續3個月沒有回過家。第一次進入醫院的隔離病房是在1月24日大年三十,我直奔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分別進入發熱病房和重癥病房,第一時間用鏡頭記錄下武漢早期定點醫院隔離病房里的狀況。在高強度的采訪拍攝期間,我先后出現過咽喉疼痛、肌肉酸痛、流鼻涕等感冒癥狀,甚至為了增強免疫力而注射胸腺肽,但我依然希望通過我的鏡頭,向人們傳遞疫情中那些震撼的、感動的、美好的瞬間。 1月28日,我在武漢市肺科醫院采訪拍攝。從隔離區出來后,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接到一個電話后就泣不成聲。原來是他的好朋友、東西湖區人民醫院ICU主任因感染新冠肺炎已經病危。胡明說有很多醫護人員自己的親人被感染了在醫院搶救,但是自己還堅守在崗位上。我流著眼淚,拍下了整個過程。這條20秒的名為《哭泣的醫生》短視頻,播放量達1.46億次,點贊877萬次,留言評論30多萬條,感動激勵了無數民眾。 2月5日,武漢首個“方艙醫院”開始投入使用。在一塊隔板旁,我發現一位年輕人安靜地躺在床上,拿出了一本書在閱讀。一名護士經過,朝年輕人豎起大拇指,我立刻按下快門拍下了這個瞬間。后來網友們給這位年輕人取名“讀書哥”。就連該書作者、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都在推特上轉發了這張照片。這張照片,讓我們看到了年輕的生命傳遞出的從容和希望。ICU里的“白衣戰士”“漸凍院長張定宇”、方艙醫院“讀書哥”“考研哥”…… 一次又一次的現場直擊、近距離拍攝,讓我從疫情中這些逆行者、堅守者身上,不斷汲取著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在抗擊疫情的三個多月里,我十余次進入重癥病區隔離病房,十多次進入方艙醫院,幾乎跑遍了武漢所有的救治醫院。我當時的想法只有一個,不停奔跑,與時間賽跑,與自己賽跑,全力記錄這些為武漢拼過命的人,記錄這座英雄城市在生死線上的每一個生命瞬間。很多個深夜里,當封城前期緊急救援物資抵達機場,當司機志愿者通宵接送醫護人員,當方艙醫院里的醫生和護士默默守護著病人,我的鏡頭,都徹夜在他們身邊。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八牧Α笔紫仁悄_力,所以我們一定要到一線去、到現場去,才能看到新聞發生最真實的模樣,記錄下最動人的瞬間。在這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場上,有許許多多的記者同行在一線奔走、穿梭,在抗疫最前線,用筆和鏡頭生動真實地反映了一線抗疫人員的工作狀態,在關鍵時刻給中國人民增強必勝信心。未來,我將繼續深入一線練腳力,沉到一線練眼力,開動腦筋、深入思考練腦力,拍攝出“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作品,做好本職工作,不負使命,做一名稱職的新時代記錄者、傳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