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大年初三,當人們還沉浸在團聚的喜悅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平靜祥和的假期。 那天早上,我反復翻看前一晚就寫好的請戰書,我知道剛剛做完手術出院的丈夫和面臨中考的女兒這個時候也最需要我,反復思量、難以決斷。但面對這樣的大戰役,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如果我缺席了,肯定會終身遺憾,于是我堅定按下了請戰書的“發送鍵”。同一時刻,全臺共有70多名同事都遞交了申請,那一刻,我為自己是其中一員而驕傲。 27日晚,我與黑龍江省首批醫療隊隊員們并肩兵發武漢。在前線,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獨立承擔起攝像、撰稿、編輯、傳輸等在日常原本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面對陸續抵達的一千多人醫護團隊,如何能夠迅速地掌握大量的信息源和新聞題材?我們選擇用腳步丈量醫院的每一個角落:每天我都會和醫護人員一起上班、開早會、查房。為了全景展示抗疫的艱辛,我完整地拍下醫護人員的每一個細節:流淌的汗水、壓出血印的臉頰、磨紅泡腫的手臂…… 我手機里現在還留著一位康復患者出院當天拍攝的素材:“王主任,我遺書都寫了,把病歷翻到最后,給兒子寫的……這病例還在我包里放著呢,遺囑啊!”醫生:“這個再過幾十年再用吧,先不著急?!边@幾句看似輕松的話,在我心里卻是沉甸甸的。這位寫遺書的患者是協和西院五樓重癥病區收治的第一批患者,當時從救護車上被抬下來的時候,靠吸氧維持,一度以為自己命在旦夕。黑龍江省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不僅為他制訂治療和康復方案,還在精神上給予他支持,每天把配發給醫護人員的水果、牛奶等營養品送給他增強體質。在共同努力下,3月7日,他終于要出院了。出院之前,他一定要和主治醫生一起把名字簽在病房墻上,并和醫生相約未來一起看櫻花。 我們每天都在跟蹤拍攝,用眼睛去發掘病房里一個個感人的瞬間:98歲奶奶康復出院當天,醫護人員給奶奶穿衣梳頭打扮的時候,由于耳背一直沉默不語的奶奶突然咧著沒牙的嘴笑呵呵告訴醫護人員:“漂亮!”;還有給醫護人員偷偷畫畫,粘貼在病房門口表示感謝的同病房患者……太多這樣的難忘記憶,保存在我的膠片上,定格在我的新聞中。52天中,我27次進入隔離病房,我們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報道團隊在媒體矩陣發稿400多篇,其中29個重點報道在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播發,為抗疫斗爭營造了積極奮進的輿論氛圍。 當醫護人員開心地拉著我的手說:“昨天我媽在電視看到我了,她特別高興”的時候,我在想,如今微信這么便捷,和家人視頻報平安其實挺簡單的,為什么在媒體上看到自己會讓醫護人員這么開心?后來,我明白了,那一刻,我們代表的是黨和國家對這些辛勤付出的醫護人員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我們代表的是億萬百姓對醫護人員的關注和期盼;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我手中的鏡頭和文字,和醫生的聽診器、呼吸機一樣,都是這場抗疫戰斗中不可或缺的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