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見、突如其來——新冠肺炎不期而遇,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響。戰場的最前線,總有新聞工作者挺立的身影。 疫情襲來,每一位一線新聞工作者都是英勇無畏的逆行者、奉獻者 在中國記協組織的休養調研活動中,劉公島甲午戰爭博物館中的一封家書令我印象深刻。那是北洋海軍經遠艦駕駛二副陳京瑩給父親寫下的信。信中寫道——“茲際國家有事,理應盡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況大丈夫得死戰場幸事而”。 這讓我想起疫情剛暴發之際,情況不明、人心惶惶,面對未知的風險,新聞工作者們站了出來,和一線的醫生一樣,向險而行,勇當“逆行者”。 探訪定點醫院、進入方艙醫院、調研隔離點、對話醫患人員……從2019年底開始,在新華社前方報道團隊領導的帶領下,作為主動請纓的成員之一,我把1歲多的孩子交托親人照顧,帶上被子來到分社,以社為家,投身于疫情報道之中,成為最早參與新冠疫情報道的記者之一。那個特殊的除夕夜,在采訪寫稿中“跨年”。 從武漢關閉離漢通道,到不懈努力后阻斷疫情傳播、城市“解封”;從確診人數一度持續增長到最終實現確診患者“清零”……自參與疫情報道開始,我未曾休息一天,始終奔波在一線。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后,我又主動提出申請,成為新華社前方報道團隊中第一個進入正在收治患者的方艙醫院內的文字記者。 經常有人問,參加疫情報道,怕不怕?誠然,醫療物資一度緊張、床位告急,被感染的風險無處不在,總在采訪一線,確實也有過些許擔心;但,更多的還是不怕。因為,在我的身邊,一大批從總社星夜馳援湖北的同事從北京趕來,無懼風險勇于沖鋒;因為,在前方報道指揮部的統籌調度下,大家分工協作,并肩戰斗在前方…… 新聞發生的地方,新聞記者的天職就是在現場; 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會有新聞人的身影。 迎擊疫情,每一位一線新聞工作者都是歷史的見證者、記錄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面對新冠疫情,一線的新聞工作者勇當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守望者。以新華社為例,我和同事們進醫院、走社區、訪醫患等,廣泛調研采訪。有人在金銀潭醫院、方艙醫院等救治一線持續蹲點,有人多次到發熱門診實地探訪,還有人趕往殯儀館了解相關情況…… 在社領導及有關部門的組織推動下,新華社還重點推出超過1.6萬字的長篇通訊《風雨無阻向前進——寫在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際》,以及7500余字的評論《鐘華論: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等,系統梳理、回顧、總結中國的抗疫歷程。我有幸參與其中。 新聞報道,就是記錄正在發生的歷史。身在一線,新聞記者有責任全面記錄下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真實情況,方能讓后人對抗疫中的“中國作為”有更多了解,對“中國選擇”有更多知曉,對“中國經驗”有更多認同……這,其實也是在給歷史交上一份“答卷”。 決戰決勝,每一位一線新聞工作者也應做好“瞭望者”、警示者 疫情報道中,新華社前方報道團隊一直在履職盡責、聽民聲、報實情。我牽頭或者參與了許多調研報道,圍繞應檢盡檢、應收盡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挑戰,物資發放中存在的難題,部分特殊場所存在的防控風險,一些防控措施中存在的短板等,撰寫了一系列的稿件。這些調研報道,部分得到了中央領導的重要批示,對疫情防控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 當前,統籌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際,我和同事們還在繼續關注著疫情的后續情況,并持續撰寫稿件。我想,作為一名黨員、一名新聞工作者,一線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戰場,也是最好的檢驗場。職責所在,越是危險的地方,就是越需要抵達的前方;使命所系,廣察實情、多呈諍言的孜孜以求,始終應是心底追尋的那一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