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新華社第一時間啟動重大報道應急響應機制,我第一時間報名志愿赴武漢參加疫情報道。2020年2月3日,我踏上了武漢這片沒有硝煙的戰場,80多天的時間,我深入實踐、刻苦工作,用激情和生命踐行“四力”,獲得深刻感悟。 將鏡頭對準英勇抗疫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疫情防控這場人民戰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動人民群眾,要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全面落實聯防聯控措施,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斗爭中的主體地位、主體作用,指出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力量源泉。 我始終將鏡頭對準武漢一線奮勇戰疫的人民群眾,幾乎拍遍了各行各業為抗疫貢獻力量的人們,醫護人員、汽車司機、售貨員、清潔工、警察、保安人員、社區工作者、快遞員、消殺員等,都成為我捕捉的對象。在武漢期間采拍的稿件《守廁人的堅守》《武漢戰疫特殊運輸線》《武漢白衣天使:最可愛的人》《火神姑娘》《漢正街扁擔助力復工復產》等,都是英勇抗疫人民群眾的真實寫照,他們舍生忘死、無私奉獻的事跡,深深打動著我,也成為激勵我奮發采稿、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 用心用情采拍感人抗疫故事 3月8日,我進入武昌方艙醫院“紅區”采訪。時逢“三八婦女節”,醫護人員與患者舉行慶“三八”聯歡活動,大家一起念詩、歌唱、分發紀念品,現場氣氛十分熱烈,醫患關系十分融洽。活動中,我結識了一位名叫劉嘉宇的小學生,她是2月中下旬不幸感染新冠肺炎住進醫院的。在這里,劉嘉宇得到醫護人員無微不至的呵護,并逐漸建立起深厚感情。擅長繪畫的她,開始用畫筆作畫,醫護人員、清潔人員、志愿者、保安人員都成了她筆下的“常客”,小嘉宇正是借此來抒發自己“感恩的心”。 3月20日,我在武漢火神山醫院“紅區”采訪時心里惦記著一件事:感染三科一病區的護士長馮晶今天該給78歲的患者張大媽洗頭了。馮晶來自空軍986醫院,是一名軍人,她參加過北京小湯山抗擊非典的戰斗,這次她又主動報名,志愿來武漢抗擊新冠疫情。有一次查房時,馮晶發現張大媽不停撓頭,就問她“怎么了?”大媽說:“好久沒洗了,很癢!”馮晶二話沒說,端來熱水就給大媽洗上了。從此,馮晶便記住了此事,定期給大媽洗頭,還把自己洗發水送給她,今天已經是第三次給大媽洗頭了。我到達醫院時,馮晶已經開始準備,張大媽見我這個生人闖入,開始有些拘謹,等我說明來意后,她便聊開了:“護士長這閨女就是好,不僅對我好,對其他病人也好!”馮晶洗頭很麻利,不到一刻鐘就洗完了,張大媽滿臉寫著舒服。大媽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由于住院隔離,不能在身邊服侍,可是有了馮晶這個“大閨女”的照顧,張大媽發自內心有回家的感覺。在火神山醫院,馮晶作為護士長,提出“家病房”的護理模式,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動其他醫護人員給患者們送去家一般的溫暖。 增強“四力”打造精品力作 在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場上踐行增強“四力”的要求,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我不惜“腳力”、深入基層,積極挖掘、尋找題材,幾乎跑遍武漢市所有城區。我錘煉“眼力”、仔細觀察,發現不同尋常的報道角度,比如稿件《消殺》,運用光暗對比突出消殺作業人員的身影,反映人類與病毒抗爭的艱辛,寓意曙光必將來臨。我運用“腦力”、積極思考,由于真實反映了當下武漢青年的生活態度,稿件《武漢婚紗照開始復蘇》受到眾多媒體青睞,被567家用戶采用。 我勇赴最危險的地方采訪。在疫情最嚴重時期,我先后7次主動請纓,進入新聞報道的主戰場——“紅區”進行采訪,用激情與生命履行自己作為攝影記者的職責與使命。這期間采拍的一批稿件,如《出院逢生日》《專家戰“紅區”》《出艙了》《護送》等,在社會上產生積極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