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力南/作者供圖 朱力南同志個人事跡 一、轉型融入,激發巧干創新力 朱力南同志2018年進入網絡新媒體部門工作以來,通過不斷加強政治理論、融媒業務、技術應用的學習,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持續堅持“三貼近”,自覺落實“四力”要求,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 強化融合創新思維,在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活動中策劃“你好世界”微信產品,全省各地市、多縣區公眾號紛紛跟進,并推出在地化同名系列微信。21條10萬+也創下全省同一新聞事件微信號文章最多10萬+的紀錄。以此為基礎制作的短視頻和MG動畫等衍生產品,在今日頭條、“兩微一抖”和外交部外事管理公眾號等多平臺獲得裂變傳播?!赌愫茫澜?!這里是福建》獲2019年度福建新聞獎融合創新類一等獎。 關注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策劃推出《繼藝》網絡專題,以報網融合的形式,與福建日報共同推出同名專題聯合傳播。以線上線下互動的形式,將線上新聞報道與線下傳承人公益授課結合,強化新聞延伸、網友互動等公益和服務概念,嘗試把有意義的事情有意思地講述。 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由東南網參與運維,配合省委講師團負責內容采編期間,積極關注平臺新趨勢和新發展,第一時間申報東南網強國號學習平臺,成為全省第一家上線的媒體類強國號,服務打造福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以及創新講好福建故事、傳遞福建聲音的核心平臺。 樹立移動優先意識,戰疫報道期間,積極與京東、淘寶、永輝、易聯眾等省內外第三方平臺對接,2月份即在移動端推出“福建疫情防控公益服務平臺”,嵌入疫情實時地圖、應急物資供需對接、遠程醫療服務、滯銷農產品愛心采購、企業復工用工共享平臺等公益模塊,是我省最早、最全的綜合性公益服務平臺。移動微網站還以小程序形式,植入全省相關廳局、縣鄉、企業和媒體的公眾號共107家。據不完全統計,含后續推出的閩僑疫情防控公益服務平臺和閩臺港澳疫情防控公益服務平臺在內,自有平臺3個月閱讀量超過300萬,對接銷售農產品40余噸,重點企業用工需求450余條。 2019年負責東南網編輯部期間,應對移動傳播和讀圖時代的趨勢,當年推出原創圖解新聞159期,數量為網站以往歷年總和;獲2019年度福建政法優秀新聞一等獎的《今天,眾人揮淚送別福建90后英雄》等5條微信破10萬+,實現主號微信10萬+零的突破;導入MCN等模式理念,構建包括時政、財經等在內的東南網抖音網紅矩陣,借鑒四川觀察先進經驗,協助推動海峽網抖音去年以來增粉200余萬,傳播過億產品4條。 堅持技術引領理念,媒體融合發展既要堅持內容為王,也應重視技術驅動。在負責網站技術部期間,因應視頻化傳播趨勢,在全省網絡媒體中最早引入AI主播系統,探索在新聞發布會、突發現場等應用場景中的視頻新聞快速生成,以及傳統新聞視頻化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今年我省疫情防控系列發布會、泉州塌樓事件期間,AI主播系統將視頻生產周期,由以往人工采編配音最少半天,縮短至系統適配最快10分鐘以內,較好達成了黨媒官網在傳統媒體平臺之外,也可以在抖音、快手、B站等視頻化和新媒體平臺快速傳遞正面聲音、主流音浪的效果。今年2月共發布35條AI產品,其中,《快訊!17日零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單條播放量1231萬。 對接凡聞科技導入熱點新聞自動抓取系統,推動網絡編輯向移動采編轉型;聯合海量科技共同研發文本糾錯和涉領導人用語規范的綠蘿軟件,建設本地化詞庫,較好緩解網絡新聞更新數量大導致差錯較多的問題;因應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需求,推動開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應用程序,目前已上線試運行等。 二、深入基層,磨煉實干執行力 受集團委派,朱力南同志2014年至2017年在三明市泰寧縣大龍鄉大布村駐村。該村地處四縣交界,需公交接駁、金湖擺渡,才能在縣村兩地往返。四十二公里蜿蜒,一個半小時顛簸,扶貧道路艱辛。 當時,除了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的“頭銜”之外,大布村還頂著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帽子。人均年收入8600余元,村財年收入僅2萬元。發展落后,人心思變。 駐村后首先從加強基層黨建,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入手。實現村務黨務財務三公開,全面接受群眾監督;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完善基層黨建工作機制、走村入戶訪貧問難等,既是深入基層、深入實踐的走轉改鍛煉,也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再提升過程。義務協助村民拆遷豬欄、資助腦癱兒繼續學業等,點滴的小事,換來村民在舊村拆遷、骨灰堂選址等棘手問題上的熱情幫助。聯系群眾,依靠群眾,讓人真切讀懂群眾路線的深刻內涵。 在培育特色產業、轉型發展方面,依托該村曾廣泛種植香菇的歷史,爭取扶貧資金和社會投入近200萬元,推動建立村屬產權的2200平方米制菌廠房和保鮮冰庫,產業化種植香菇20萬袋。爭取資金155萬元嘗試光農互補新模式,在香菇廠棚頂建成2期23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該項目被列為省移民局光伏扶貧試點。 設立泰寧縣首個村級扶貧和創業擔保基金,加入合作社的17戶貧困戶信用貸款共20.4萬元;扶持村民成立空心磚廠,利用采礦棄渣生產環保磚,得到市縣環保部門肯定;推動媒體關注采寫《移民村的缺水之困》等稿件,解決700多名村民飲水難題等。駐村期間共爭取項目資金750余萬元,進行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建設,進一步改善了農村面貌,回應了村民訴求,村財收入和人均年收入均較幫扶前有較大幅增長。 三、強化專業,培育能干持續力 新媒體發展過程中,內容為王是融合之本。在福建日報工作期間,朱力南同志曾長期負責涉臺新聞采編,牢記新聞前輩“以稿立命”“強化專業”的教誨,堅持涉臺新聞無小事、涉臺新聞更需創新等理念,采寫編發了一系列較有影響力的稿件。 該同志曾隨團采訪連戰和郁慕明先后登陸參訪的兩岸破冰之旅、海峽西岸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岸“大三通”啟航等海峽兩岸重大新聞事件;先后兩次赴臺駐點采訪,見證閩企赴臺、ECFA首單在閩通關等閩臺重要交流事件。其中,所編輯稿件《“臺商2.0版本該怎樣更新”》獲2012年度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三等獎,《為何金門供水總差“最后一公里”》獲2013年度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一等獎。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