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是今年工作的主題主線,也是新聞輿論戰線擔當責任、展現作為的廣闊舞臺。廣大新聞工作者牢記使命、深入基層,貼近火熱生活、走進群眾心坎,用質樸的語言、生動的筆觸、溫暖的畫面,生動呈現基層脫貧的鮮活故事,把走向全面小康的氛圍搞得紅紅火火。采訪報道中,他們也收獲了感動,經受了鍛煉,得到了成長。 人民日報社貴州分社記者蘇濱: 過上好日子的每一步,都藏著好新聞 今年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中,貴州占了9個。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黨報記者不能缺席。 春節過后,人民日報社貴州分社克服疫情影響,成立采訪小分隊,深入基層一線,先后采寫了《貴州確保打贏兩場硬仗》《遵義,整體脫貧》《貴州望謨攻堅貧中之貧》等重點稿件。 采訪中記者發現,不少地方已不再滿足于擺脫貧困,還想讓當地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并且干在了實處。在望謨,“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走村入戶發現,院子里牲畜的糞便清掃不及時,散發著刺鼻的氣味;農戶有時不注意收拾,穿得臟兮兮的。從村民的生活習慣到村容村貌,都成了扶貧干部接續幫扶的重點,不僅要順利脫貧摘帽,還得讓農戶的日子過得更有質量。 問題在于,脫貧摘帽之后,后勁如何續上?發展產業才是硬道理。3月3日,正安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標志著遵義市整體脫貧。實地采訪后我發現,過去被大山困住的貧困村,如今也修起了旅游公路,黔貨出山有了門路,苦日子才一步一步熬出頭;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茶葉、精品水果等成了當地特色產業,鄉親們增收致富跑出了加速度。 產業起來了,才能留住更多的人,鄉村振興才有希望。在銅仁市沿河縣的茶園基地,每天都有上百人務工,其中不少都有外出打工的經歷。現在不同,村里培育了產業,有了崗位,工資可能略低了些,但能照顧家里,反而多了些滿足,就連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也有了緩解。 無論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還是全面小康,一線干部總是沖鋒在前,竭盡所能。采訪中,曾有干部表示,哪怕是凌晨1點鐘接到鄉親們的電話,也得立馬解決。 對黨報記者而言,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的每一步,都蘊藏著新聞富礦,需要層層挖掘。我們必須邁開步子,走村入戶,積累鮮活的素材;俯下身子,傾聽民聲,捕捉真實的聲音;沉下性子,開動腦筋,只有這樣,才能講出有深度更有溫度的新聞故事。 經濟日報社記者魏永剛: 參與脫貧攻堅報道,是責任也是榮幸 云南怒江州是脫貧攻堅“三區三州”之一的深度貧困地區。我沿著咆哮的怒江,一路行進,到這里的福貢、貢山等縣采訪脫貧。 怒江在橫斷山區,一到這里,就能體會到“橫斷”兩個字的意味。高山峻嶺連綿不絕,遠看如巨浪翻滾,走近才發現,每一座山與山可以隔岸喊話,卻難以見面。 站在山頭眺望,另一個村莊近在咫尺,似乎觸手可及。但是,當我們要去那里時,卻需要先下到谷底,再盤山而上,一來一去,車程要走四五十分鐘。 村里人告訴我們,山里的路是最近幾年才修通的,修到了每個村寨,而且都是水泥路。 站在那高聳入云的山上,我們不能不感慨。怒江沿岸的怒族、傈僳族、白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同胞,沿山而居,逐水而行,散落在茫茫山林之中。許多村寨千百年來連騾馬都無法到達,一副肩膀、兩條腿成為人們出行的唯一依靠。他們祖祖輩輩肩扛背馱,進出大山。 如今,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翻山越嶺,蜿蜒而行,到達每一個村寨。我們也是靠著這些路,才來到大山深處,見到了一個個純樸如玉的村寨。不少寨子已經開始發展起旅游來。我們留宿在福貢縣匹河鄉一個叫老姆登的村子里。這里的村民郁五林就辦起了民宿,接待游客。 站在這連綿的大山中,我們才更深刻地體會脫貧攻堅的艱辛,也更理解脫貧攻堅的巨大意義。 六七十年前,有一句歌詞豪邁地唱道:“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今天,脫貧攻堅的不懈努力,才真正喚醒了沉睡的高山,徹底改變了山里的人們。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更能切身體會到,脫貧攻堅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變革是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以頑強意志實現的。 參與脫貧攻堅報道,就是記錄這樣一段歷史,這是我們這一代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榮幸。 湖北日報社農村新聞中心記者胡瓊瑤: “小事”里有大文章 從3月23日起,湖北日報社開辟“聚焦農產品走出去”專欄,以主題區的形式呈現,圖文并茂,點面結合,展現中央指導組、國家部委、媒體及兄弟省份在關鍵時刻拉一把的大愛之舉。 做好該專欄的報道,看似容易,似乎只需要報道“誰幫助湖北銷售農產品”“銷售了多少”等情況,其實不然。專欄的報道主題基本相同,就是為湖北農產品走出去“吆喝”,因此,報道容易給人大同小異的感覺。 如何既宣傳好社會各界的大愛,又使報道出新出彩?我深刻感受到,要用透視的眼光看問題,把握“小事”隱含的深意。 為了幫助農產品銷售,一位位來自湖北各地的縣市長紛紛轉換角色,走進網絡直播間,為當地農產品“打call”。交流互動間,滯銷的農產品銷量喜人。 疫情之下,這一新型互聯網營銷方式引發空前關注。剖析現象,看到本質,給人以啟示——縣市長代言農產品背后是品質與信賴,不只是應急之舉,也是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益嘗試。《湖北日報》刊發深度報道《縣市長直播“帶貨”,帶來了什么?》,用宏觀視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觀性的新聞現象,提升了報道的高度和內涵。 湖北是茶葉大省,許多茶企面臨銷售難的困境。湖北日報社并沒有簡單地報道“如何銷售茶葉”,而是把視野放在產業發展的角度審視現象。 湖北茶葉的銷售模式以茶城批發、專營店零售為主,線上銷售缺乏開拓。此次疫情給茶企一次深刻的啟發,傳統的營銷渠道已不能順應時代,應加快探索互聯網營銷新模式。《疫情難掩春茶香》《逼出來的數字化轉型》等報道,讓我們看到了疫情之下的另一種生存狀態,報道將主題落在“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也是企業變革的開始”上,具有較強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圍繞“農產品走出去”,帶給我們的思考還在繼續,如“疫情下農產品品牌重塑”“農業產業化轉型”“如何做好一個新農人”等。 甘肅省廣播電視總臺廣播新聞中心記者馬騰: 每一次脫貧攻堅采訪都值得細細體會 “幸福是從奮斗里來的”,這是脫貧攻堅采訪中,對我影響最深的一句話。 之所以記得如此之深,是因為這句樸實的話語不僅適用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也適用于所有奮斗中的年輕人。 如果缺乏斗志,甘肅省臨夏州臨夏市枹罕鎮黨委書記馬俊林會質問你“幸福從哪里來”。這個擁有30年經商經驗的老書記,用斗志和頭腦為貧困群眾打造起了養殖產業,樹立起了脫貧攻堅志在必得的強大精神力量。他曾問前來索要低保的壯勞力:“低保能解決問題嗎?能讓你建好房,開小汽車嗎?既然不能,那就奮斗起來,天上可不會掉餡餅”。挺起胸膛,鼓足干勁,埋頭奮斗,便是馬俊林教給我的人生哲理。 如果遭遇挫折,臨夏州東鄉縣65歲老人馬一吉勒的故事會告訴你,再大的挫折都敵不過一顆勇敢的心。原本就是貧困戶的馬一吉勒,前些年失去了二兒子,留下了還不到上小學年紀的孫子。他痛定思痛,決心不讓悲劇繼續延續。于是,馬一吉勒申請村里的脫貧攻堅貸款,養起了肉羊。而現在,他已經有上百只存欄肉羊。我想,再大的困難,再遭遇怎樣的不幸,都可以像馬一吉勒克服萬難,為幸福去奮斗。 如果感到迷茫,甘南州佐蓋曼瑪鎮的脫貧故事是一劑良藥。這個鎮和很多貧困鄉鎮一樣,沒有成形的產業,沒有在地區內屈指可數的優勢。牧民們從最拿手的做起,生產牦牛奶。有“高原之舟”之稱的牦牛不僅肉質好,牦牛奶更是數一數二的營養飲品。佐蓋曼瑪鎮的牧民們加工酸奶,制作酥油,從身邊的財富里,編織出了屬于自己的致富路。 如果面臨取舍,甘南州的青青牧草和源源活水會告訴我們,切莫為蠅頭小利,損害大局。甘南藏族自治州,是黃河等重要河流的水源涵養地。下游地區的飲水安全,就靠這一片水草。發展中,甘南州考慮最多的是環境。如今的甘南州,用生態文明小康村替代了臟亂差的人畜混居式居住環境;圈養牛羊,留住了萬里草原。 從業近三年時間,每一次脫貧攻堅采訪看似枯燥,細細體會,才知是我又“上了一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國家和民族的偉業,是貧困群眾的希望,是我們年輕一代的勵志故事。一篇篇稿件里,流露出的勇敢與斗爭,艱辛與堅持,收獲與分享,正是這一項偉大事業留給我們最好的財富。 青海日報社融媒體重點報道組記者孫海玲: 真正“蹲”下去,才能“走”出好新聞 車行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瑪多縣城,隨時都能看見身著黃色外賣衣服的“瑪多外賣”小哥,騎著電動摩托車活躍在縣城的街道和社區。這一新生“職業”不僅為群眾帶去了一份方便,也為農牧民子女提供了一個就業增收的好機會。 這是4月中旬我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采訪脫貧攻堅時看到的一幕,脫貧攻堅的“春風”正悄然改變著一個個昔日的貧困村。 其實,這樣生動的事例,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隨處可見,發展產業、易地搬遷、生態補償、就業培訓……隨著一系列好政策、好措施的落實落地,青海72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為一名年輕的記者,能夠參與到這場時代的“硬戰”中,我深感榮幸,更覺肩上責任重大。 我慶幸自己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更慶幸自己是一名記者,能夠成為這場偉大戰役中的一名見證者、記錄者,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去記錄這片高天厚土之上的山鄉巨變,去記錄每一位貧困群眾的幸福綻放,去記錄扎根一線扶貧干部的苦辣酸甜。 其實,在記錄近年來青海省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也錘煉了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獲得了許多感悟和心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蹲”下去,才能練就強勁腳力,才能更好增強眼力、腦力、筆力,把真實而又平實的故事挖掘出來。 從業7年,這份“行走在一線”的執著,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中。很多貧困縣、貧困村大多都在交通不便的山區,只有到基層去,到火熱的一線“走”出來的好新聞,才永遠不會被網絡上資訊的洪流淹沒。 脫貧攻堅是一份“良心”工程,在這場戰役中,涌現出了許多優秀的第一書記、基層干部還有脫貧光榮戶,要采訪他們必須把心“融進去”,才能獲得“真感情”。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讓稿件真實、生動,打動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