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召開“落實新修訂《準則》要求,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專題評議會。與會的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圍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的虛假失實報道,剖析成因危害,探討治理舉措,推動新聞工作者進一步落實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同日,廣東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就同一專題開展新聞評議,隨后,上海、福建等省市也陸續開展了評議。 廣東省新聞道德委員會: 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 為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引導新聞媒體和從業人員恪守職業道德、規范職業行為,6月9日上午,廣東省新聞道德委員會在廣州市召開專題評議會。會議結合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針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出現的虛假新聞、失實報道開展評議。 會議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不畏艱難、深入一線,通過新聞報道發揮了凝心聚力、澄清謬誤的重要作用,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但在新聞報道整體向好的同時,個別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淡漠,把關審核制度落實不到位,對互聯網信息缺少核實鑒別,出現虛假失實新聞,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會議指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要落實好新修訂《準則》要求,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通過合法途徑獲取新聞素材,轉載其他媒體報道要把好事實導向關;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尤其是年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教育,把新聞職業道德作為評價考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對自媒體發布信息的規范管理,堅持網上網下“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建立新聞信息研判機制,審核新聞信息來源及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 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 根據中國記協統一安排,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近日召開“落實新修訂《準則》要求 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專題評議會。部分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委員、抗疫一線記者等參加評議,圍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出現的虛假失實新聞,剖析成因危害,探討治理措施,提出了可行性意見和建議。 會議強調,要高度重視新聞真實的重要性,充分認識虛假失實新聞的嚴重危害。大家一致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多數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履行社會責任,為抗擊疫情和復工復產積極發聲傳遞正能量,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但也有少數媒體忽視新聞真實性原則,出現虛假失實新聞,客觀上成為自媒體傳播虛假失實信息的放大器。虛假失實新聞加劇了社會焦慮,損害了媒體公信力,不利于凝聚社會共識和抗疫力量。 會議要求,主流媒體要落實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始終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正確把握新聞真實性與追蹤社會熱點、提高傳播速度的關系,進一步落實新聞采編制度要求,優化新聞媒體考核評價體系,加強采編人員職業精神和業務能力建設,建立一支素質過硬作風優良的專業隊伍。主流媒體要積極發聲、回應關切,發揮好在重大事件、突發事件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增強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福建省記協: 讓新聞報道成為社會輿論的“壓艙石” 根據中國記協統一安排部署,6月11日,福建省記協召開抵制虛假失實新聞專題評議會,省新聞評議小組成員及相關部門人員圍繞與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的虛假失實報道案例,從新聞工作者思想認識、職業態度、專業素養以及媒體管理、輿論導向等方面展開評議,剖析成因危害,探討治理舉措。 會議認為,抗擊疫情期間,大多數新聞媒體能夠堅持正確導向,切實踐行“四力”,總體報道積極向上,準確到位,但也有個別媒體出現虛假失實新聞,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會議強調,虛假失實新聞的產生,反映出個別傳統媒體及所屬新媒體在新聞媒體管理體制機制上存在管理不嚴、失之于松,部分新聞工作者沒有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三審”制度落實不到位、對專業知識了解不夠等問題。 會議指出,要落實好新修訂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堅守新聞真實性原則,讓新聞報道成為社會輿論的“壓艙石”;要進一步加強新聞工作者培訓工作,提升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要進一步加強新聞媒體,特別是傳統媒體所屬新媒體的管理,堅持網上網下管理“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原則,不能存在網上輿論“飛地”。(道德委辦公室) 本文內容分別由廣東省記協、上海市新聞道德委員會、福建省記協提供,轉發請注明來源為中國記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