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之際,Bilibili網站發布了一個“獻給新一代的演講”——《后浪》。“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年輕的身體,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對年輕人的羨慕、點贊、致敬,引發廣泛討論。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芽,如利刃之新發”,是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曾幾何時,一些人對年輕人“看不慣”,覺得他們“不著調”,有的甚至給年輕人打上“墮落的一代”“叛逆的一代”等標簽,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實際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會以一代人的方式承擔起屬于他們的責任和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際,4萬多名援鄂醫務人員中,有1萬多名是90后,其中相當一部分是95后、00后。若放在十多年前,一些人恐怕很難料想到,某一天,那些被他們稱作“小皇帝”的一代人竟成為抗疫戰場上的白衣天使,成為危難當中的真心英雄,成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精神的踐行者。有人感慨地說,疫情中發現90后、00后突然長大了。其實,不是他們突然長大了,而是很多人對他們缺乏足夠了解,疫情中的“現場直播”糾正了固有的偏見。 這也說明,不論時代怎樣變化,精忠報國、經世濟民、舍身忘我、九死無悔等根植于中華兒女血脈中的精神基因終將代代賡續。這還說明,青年人個性的舒展,往往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離經叛道”,嘟嘴賣萌、搞怪夸張,也并不影響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勇向前。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點。一些年長者對青年一代的思維方式、行為表現“看不慣”,有愛之切責之深的意味,但未必都科學和客觀。反之,一些年輕人習慣于對年長者不耐煩,覺得他們老土、落伍,實際上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傳統價值觀的固守正是支撐社會向前的精神元氣,永遠不會過時。這種各自的固執即是“代際沖突”產生的根源。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在她的《代溝》一書中擔憂于“年輕人和年老人隔著一條深溝在互相望著……”當今,我們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代際沖突”的存在恰恰說明時代正在發生著偉大變革,我們要做的就是揚其長避其短,努力達到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后浪》的特點就在于以欣賞的眼光去解讀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以贊美的態度去理解年輕人的精神世界,以誠懇的致敬去嘗試與年輕人談心溝通,以時代的變化為年輕人加油鼓勁。期待這種真誠談心能夠增進兩代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尊重,促成“青絲與白發共勉、春華與秋實交輝”,推動前浪、后浪在時代的長河中惺惺相惜、美美與共,共同乘風破浪。 (作者:李思輝,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