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版領域的重要方面軍——大學出版在出版改革過程中走過40個年頭了。筆者從20年前發表第一篇關于大學出版改革的文字開始,在之后的近二十年中,又連續發表了十多篇文字,涉及了中國大學出版發展的各個方面,在深入開展“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活動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回顧已經走過的路。 一、大學出版發展的“初心” 中國的出版社,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基本上都完成了轉企改制的工作,除了人民出版社和民族、盲文等比較特殊的出版單位外,幾乎都轉制成為了文化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大學出版社也幾乎無一例外地進行了轉企改制,成為與后勤產業、校辦工廠同樣身份并同樣需要向學校上繳利潤的企業。本來在學校是除了科研、教學之外作為代表大學學術成就、弘揚學術風范的“第三種勢力”、與圖書館、實驗中心一樣承擔學校教學科研支撐功能的單位就這樣搖身一變,變成了企業,成了游離于學校教學科研主要功能并必須向學校上繳利潤的文化企業。 復旦大學出版社原社長賀圣遂教授的“大學出版”應當走向“出版大學”的辦社理念實際上就闡明了大學設立出版社的初心。他認為,世界著名大學的出版社注重自身的品牌經營,所以他們可以繼學校的科研、教學之外成為代表大學學術成就、弘揚學術風范的“第三種勢力”,所以它同時又成了出版大學,這是對外層面上的含義。同時,大學出版社以大學為母體依托,最有條件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關思潮嬗變以及學術創新的信息,而且還擁有一批了解科研和教學規律、熟悉課程設置的編輯人才,不僅使其承擔起理論攻堅的“深度出版”的使命,也使其成為先進出版理念的策源地和高素質出版人才的培養基地,這是出版大學在對內層面上的又一種含義。由此,大學出版社就成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出觀念、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的出版大學,這也是其他社會出版社無法比肩的。 顯而易見,大學出版社姓“大學”,她植根于大學的母體,與所依托的大學乃至整個大學系統有著得天獨厚的特殊聯系。這種特殊聯系決定了大學出版應當而且必須為大學實現其培養人才、創造新知、服務社會的功能服務,相應地,應當而且必須將培養人才所需的教材、創造新知所出現的學術論著等作為自己出版的主導產品,從而確定自己在出版市場上的差別地位。100多個大學出版社,無論大小、無論先后,在它們成立之初的批復中都有對它的功能地位和出版范圍明確的規定。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他為《大學出版發展戰略研究》作的序言中明確指出:“大學出版自從誕生之日起,幾乎是天然地與大學之間緊密聯系。因此,離開大學談論大學出版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筆者作為一個長期關注大學出版發展和理論研究的出版人,在出版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同樣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在十多年前我就這樣認為,“大學出版社在這場改革中,絕不可以把目光僅僅定格在是否轉企、改企的問題上,關鍵在于明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明晰自己的立身之本,在此基礎上,選擇適合于自己的發展模式,制定出正確的戰略規劃,確定自己的戰略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自己應有的份額。”(《正確的發展模式的立足點是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11月3日)。 實踐證明,大學出版社就是要為高校的教學與科研服務,就是要以傳播先進文化為目的,把高校創造的文化成果推向社會,用社會的文化成果推動高校教育的發展,這就是大學設立出版社的初衷,我們今天說“不忘初心”,這就是我們大學出版社的“初心”。離開了“初心”,也就是放棄了大學出版社的使命與義務,有悖于大學出版社的辦社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