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的評論欄目《之江觀察》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獲得第27屆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此次,浙報集團共有6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集中體現了浙報集團在新時代積極引領輿論,特別是大力推進媒體融合改革的豐碩成果。 “加碼”評論 擔當輿論引導生力軍 人們常說,評論是媒體的眼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熱切呼喚黨媒評論對此作出反應,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在2016年“2·19”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其定位于“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特別強調“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度強調要提高“四力”。評論,無論是凸顯黨媒自身“居高聲自遠”的核心優勢,還是滿足互聯網時代受眾辨析信息真偽的需求,或是出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迫切需要,都是黨媒提升“四力”的重器,而更多地受到關注和重視。 順應這個趨勢,浙報集團于2016年底啟動新一輪媒體融合改革后,《浙江日報》專門改組成立了全媒體評論理論部,負責報、網、端、微等數個端口的評論理論采編發等工作。目前除了出版報紙端的評論理論版面以外,還同時運營浙江在線和浙江新聞客戶端上的“觀點”頻道,“學習有理”和“弄潮號”兩個微信公眾號。從事評論理論的工作團隊迅速壯大,目前已有近20人。
報紙上的評論理論版面規模也不斷擴大,目前評論理論部每周承擔的版面數量達7個。評論的陣地從報紙擴展到新媒體端,每天稿件的更新量達到20篇。報社還對評論理論擔當的角色予以“加碼”,拓展其“議論”空間。 評論對象不僅只圍繞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時發聲,深度發聲,在黨中央出臺大政方針、國家發生大事盛事時,也是積極參與,快速發出“中國好聲音”。 評論題材不僅關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等時政“硬新聞”,也將社會熱點、民生關切納入眼界,諸如徐玉玉、魏則西、雷洋、羅爾等熱點事件發生后均及時發出自己的聲音,在熱點輿論引導上不沉默、不缺席,體現了黨媒的擔當。 評論體裁既有社論、之江平、本報評論員等“莊重體”,也有《新聞評說》《之江觀察》《錢塘論壇》《今日時評》等“時評味”,品類豐富、風格多樣。 正是在報社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浙報評論的層次和質量才有了明顯的提升,也為《之江觀察》等重點欄目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