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近日,“廈門廣電”官方微信推送的《孫紅雷在廈門遭遇了這些事……廈門人又妥妥地被點贊了!》在24小時內閱讀量突破了40萬,有近7000人點贊。為什么這條微信會引發(fā)極大關注呢?主創(chuàng)人員認為,“凡人在基層,小事生活中”,正是這些“凡人小事”最能打動人。 一條微信持續(xù)發(fā)酵 這條微信的內容來源于東方衛(wèi)視《極限挑戰(zhàn)》的一檔節(jié)目,明星孫紅雷等人喬裝改扮成老年人,在廈門街頭向市民問路、討要空水瓶、借手機打電話、假裝摔倒,秘拍鏡頭記錄下了一組溫馨的畫面:廈門市民熱心給“老人”引路、送礦泉水、幫忙打電話尋找家人、給一塊錢坐公交車、毫不猶豫扶起摔倒的“老人”。在廈門這座城市里,孫紅雷和劇組收獲了滿滿的愛心。 網友評論道:“連續(xù)四屆全國文明城市真不是蓋的”,“廈門的文明程度確實高,這就是我偏愛這座城市的原因”,“這是一座暖心的海邊城市”。隨后,《廈視新聞》《兩岸新新聞》《廈廣新聞》《廈廣早新聞》等欄目也采訪了那些在節(jié)目中展現(xiàn)廈門人愛心的路人和店家,讓廈門人的“凡人善舉”“文明之風”持續(xù)發(fā)酵。 一條源于異地媒體的消息,不是八卦新聞,不是突發(fā)事件,也不是負面消息,經過“廈門廣電”官微的精心編發(fā),卻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其中固然有孫紅雷的“明星”效應,但真正打動人的,是那些廈門普通市民充滿愛心的小小善舉:一瓶水、一元錢、一次攙扶、一聲回應、一個電話,這些不起眼的“凡人小事”,觸手可得、力所能及,點點滴滴卻匯聚成城市“大愛”,展現(xiàn)了廈門的“文明之風”,帶給社會和公眾的,是滿滿的、富含正能量的“獲得感”。它讓受眾認識到,我們的每一個小小善舉,都能為這座城市的文明、美麗添磚加瓦,進而產生對“美麗廈門”的共鳴。 凡人小事可感可觸 我們常常說正面報道難做,難就難在正面報道普遍具有的嚴肅性和宣傳性,使得我們在報道時不容易把握。“說教”痕跡太明顯難以讓受眾產生共鳴,事例過于“高大上”往往讓受眾“敬而遠之”。但“凡人小事”可感可觸,拉近了宣傳主題與受眾之間的距離,有親切感,有獲得感,易產生共鳴,有效提升正面宣傳的效果。這樣的報道,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要求的那樣: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達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目的效果。 今年初,“霸王級”寒潮來襲,廈門迎來“近十年一月份最強冷空氣”,然而廈視的一組報道,卻讓人感受到了“寒冬里的溫情”。這組報道的主角,多數(shù)是普通人,他們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保障這座城市的和諧有序:凌晨4點,室外氣溫只有1度左右,環(huán)衛(wèi)工人仍然早起清掃路面,忙得“出了汗,衣服都濕了”;大清早,交警在海滄大橋上指揮交通,巡查路面是否有結冰或霜凍現(xiàn)象,讓過往車輛安全、暢通、有序;高樓外墻清潔工在寒風中清理玻璃上的污垢,戶外一忙就是三四個小時;集裝箱交接員在碼頭查驗貨柜,保證船舶正常裝卸貨,一個小時下來,盡管身穿厚厚的棉服,耳朵還是凍得通紅,手也變得有些麻木。都是普通人,都是分內事,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廈門人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他們的堅守,也讓我們獲得了滿滿的正能量。這組報道得到了新聞評議員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認可。 《廈視新聞》今年5月推出的專欄“兩學一做我為什么入黨”關注的也是“凡人小事”。一位位普通的共產黨員講述自己當年入黨的故事,入黨之后他們又是如何堅守“初心”的。開篇之作采訪的是湖里區(qū)祥店社區(qū)非公第二聯(lián)合黨支部書記代凡凱,他是一家小面館的小“老板”,除了待客誠懇和氣之外,他對食材嚴格把關,面要自己親手揉的,蔬菜、肉類要確保新鮮,生意也越做越紅火。以代凡凱為代表的非公黨員在祥店社區(qū)商戶中帶了好頭,祥店商業(yè)街也被評為“誠信文明示范街”。同樣,發(fā)生在陳加興、藍永生、蘇穎、吳秀丹等普通黨員身上的故事,樸實生動,一點也不“說教”,引發(fā)觀眾的共鳴和觀看興趣。 凡人在基層,小事生活中。要善于用“凡人小事”打動受眾,記者還是要深入踐行“走轉改”,俯下身、沉下心,把鏡頭和話筒更多地對準普通群眾,挖掘有溫情、有細節(jié)、有故事的報道,不斷提升正面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文內容由廈門廣電提供,轉發(fā)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