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話音剛落,就聽到總書記那親切的聲音:“紹據啊,我看到你也感到很高興!”第一句話就把我的眼淚催下來了!一個大國領袖,日理萬機,不知接觸過多少中外人士,居然在多年后能夠一眼認出我,怎不令人熱淚盈眶呢?那是2010年9月7日,他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蒞臨寧德視察時接見了我。 “聽說你已經退休了,這真是啊,當年還是個小伙子。”習近平總書記抬手指了指屏幕(即我站的地方),親切地說,“我也記得當年我們一起共同下鄉的情況,應該說我們當時下鄉還是比較深入的。所以我現在特別注重我們在地方工作的同志能夠深入基層,新聞戰線的同志也要接地氣,深入基層,這樣才能了解真實的情況。你幾十年前報道的赤溪村的情況,在當時就很有新聞價值。赤溪村今年給我寫了信,我看了之后也感覺很親切。它的歷程就是我們全國扶貧的一個歷程。我們要很好地總結,而且要不斷向全面建成小康繼續努力。紹據同志,你在那邊也是當地的一個活地圖,也是個活字典,應該很好地幫助大家一起,協助大家總結寧德的一些扶貧經驗,提供一些實際情況,為下一步全國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你還可以發揮余熱。” 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心潮澎湃,暖遍全身。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工作的肯定與夸獎,也是對我們新聞工作者的重視與關愛。他能提到30多年前報道的新聞價值,可見他對記者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敢于擔當的贊賞。 1984年,《人民日報》一版刊登了我的一封來信《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并配發《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引起黨中央高度關注與重視,一場波瀾壯闊、曠日持久的反貧困事業由此在全國拉開帷幕。赤溪村也因此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從發現貧困到呼吁反貧困,從參與“輸血”扶貧到幫助“造血”致富,這32年來,我從未間斷過,即使退休了,仍情系赤溪,發揮著余熱。 我心里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深入實際,秉筆直書,擔當責任;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應該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了誰?為了貧困群眾早日擺脫貧困,亦為了下一代人不再貧困,一起過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依靠誰?要用手中之筆堅持不懈宣傳,動員和依靠廣大干部和社會有識之士,投身扶貧濟困事業,同時喚起廣大群眾的內生動力,共同為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這幾天,來自各地的電話、微信及各種信息接連不斷,這既是對我的祝賀,也是給我的鞭策。我有信心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的囑咐,為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社會,再盡綿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