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評論堪稱報紙的靈魂,然而,如果這個“靈魂”少有人看,甚至沒有人看,評論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更何談傳播效果?如何讓評論尤其是黨報的評論好讀好看,今天,我們請今年中國新聞獎獲獎者、中國青年報編委兼評論部主任馮雪梅,結合她創(chuàng)作評論的實踐,談談她的一些思考。 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文字評論二等獎作品、馮雪梅撰寫的《讓法治托舉起青年夢想》 想清楚評論寫給誰看 我們預先設定的選題,是不是讀者所關心的?那些涉及國家改革的重大政策舉措和大事件的評論,如何找到讀者關心的“切入點”“共鳴點”? 這其實涉及報紙的定位和讀者對象,這是一個老話題。我們現(xiàn)在處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既意味著傳播的方式和手段發(fā)生了變化,從報紙到網絡再到移動平臺,也意味著讀者對象越來越精準。研究一下粉絲數多的微信公號就會發(fā)現(xiàn),內容細分越專業(yè)、受眾對象越精準的公號,越有吸引力。這種受眾越來越細分化的趨勢,在報紙上恐怕還不能得以完全體現(xiàn),但這卻再次提醒我們思考:你的報道和評論是寫給誰的? 某種意義上,評論是講道理的,不是你把道理講得越恢弘,就越有人看。往往是,你講的道理與他的現(xiàn)實生活越有關聯(lián),他越愿意看。我們所謂的報道或評論要“接地氣”,就是你要能把宏大敘事和抽象概念,細化具象為公眾生活,找到理論與現(xiàn)實的對接點。 新媒體的研究者指出,移動互聯(lián)時代,受眾更關心的是家門口的那只小松鼠,而不是非洲難民。這可能是網絡時代新聞人的一種無奈: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未必是讀者認為重要并且喜歡的。當分享與互動成為新媒體時代的關鍵詞時,贏得受眾的一個重要方式,可能就是:你能夠提供他所需要愿意看的報道和評論,把你想要傳達的理念,轉換成他們愿意接受的表達。 觀點可以犀利但不失理性 什么樣的評論讀者愛看?犀利、有個性的。甚至有人說,無批評不評論。那么,評論的批評是為了什么? 中青報的報道和評論,曾經以敢說話出名,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是“傻大膽”,我所理解的評論個性,其中之一就是犀利但不失理性。 評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理性。沒有明確觀點的評論不是好評論,但為了追求觀點的鮮明而有所偏頗,一樣也不是好評論。克制、冷靜、理性,是一篇評論經得起時間檢驗、獲得持久影響力的關鍵。 引導但不要自以為是 某種意義上,評論擔負著引導輿論的責任。這種引導應該是順勢而為,潛移默化。 我們通常說“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這種方式一定不是從宏大敘事到抽象概念,不是用“一二三四”去解讀文件和講話里的一個又一個“一二三四”,不是板著面孔訓人,不是一廂情愿,自說自話。也就是說,有個性的評論,還應該有一層含義,就是引導但不自以為是。 全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的身份,模糊又相互轉變。不管是新聞傳播也好,新聞宣傳也罷,你說了,沒人聽沒人看,就意味著失敗。而傳播或者宣傳影響力的構建,又是一個綜合工程,既取決于管理部門的理念和方法,傳播方式與手段的更新,也取決于媒體人面對挑戰(zhàn)時的自知與自覺。希望新聞人都能夠堅守自己的職責與本分。(馮雪梅)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xié)所有,轉發(fā)請注明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