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在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有55件廣播類作品,它們具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能脫穎而出?今天,我們請評委、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宇細數個中緣由。 大主題 小切口 選取對國家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將其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進行分析。如,廣播評論《“藏糧于土”箭在弦上》,探討中國糧食產品十一連增背后的隱憂和隱患,把這個問題放在更高更遠和中國改革進程的角度來看,不只從糧食的角度,而是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這和僅報道糧食的增產增收完全不同,有著寬廣視角、深遠立意。 從小切口入手,表現社會大主題。如,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的廣播系列《長空奇緣——兩岸退役飛行員首次同飛藍天》,講述40年前參加空戰的兩名飛行員,40年后又重新飛上藍天的故事。40年前兩個人是敵我雙方,40年后兩人同駕一架飛機。這雖然是很小的事件,但是放在兩岸關系的大背景下就顯得很有意義。大的主題從小切口進行報道,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貼民生 引共鳴 踐行“走轉改”,深入群眾挖掘新聞素材,報道老百姓切實關心的民生問題。如,廣播評論《對辦事群眾不妨多說一句話》,記者跟隨一對夫妻體驗“準生證”變成“折騰證”的過程,剖析總結地方窗口單位的特權病、懶散病、冷漠病。這樣的話題關注民生,群眾比較感興趣,受眾能夠找到共鳴。 以情感為基調,做溫暖人心、閃耀人性光輝的報道。如,廣播專題《失聯66小時》,記錄了在馬航MH370失聯后的66個小時內,記者在麗都飯店采訪兩個家庭的情景,反映了家屬的焦灼、悲痛、憤怒等等。很多是跟人的情感相關,但又不是過分煽情,這樣的報道大家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抓問題 重引導 緊扣當下,報道前沿,發現趨勢性問題,以報道引領社會、警醒社會、影響社會。如,廣播專題《大愛讓生命延續》講述上海華山醫院第一例接受器官捐贈的事情,普及相關理念,呼吁盡快出臺配套措施。這個現在看起來比較小的題材,可能在未來有更大的影響力,報道體現了新聞的前瞻性。 好聲音 廣傳播 運用多種報道方式,用音響說話,凸顯聲音的魅力。如,廣播系列《幸存者證言》,采用了很多南京大屠殺受害者、親屬的同期聲采訪。有些采訪對象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從近百小時的同期聲素材里,編輯選出了30個幾分鐘的作品,綜合運用配樂和深情又不煽情的播音,非常震撼、打動人心。 借助社交媒體平臺擴大傳播效果。如,廣播消息《從追趕到領跑——中國高鐵亮出中國創造新名片》,在青島的官微上同步發布,受眾可以進行互動。廣播系列《保衛鄉愁》,節目中設了很多微信、微博的話題,在新浪微博上有700多萬人關注,使廣播的傳播方式多元化,擴大了傳播效果。 本文版權歸中國記協所有,轉發請注明來源。 掃一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