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在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文字系列評選中,有兩篇參評作品都是報道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的。經過全體評委的無計名投票,最終中國青年報的作品獲得了二等獎,而另一篇作品被淘汰了。這兩者之間的差距究竟在哪里?今天,我們請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江蘇省記協主席周世康來給大家“解剖麻雀”、細作分析。 這兩件文字系列參評作品,從題材上看均是報道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群體的。其中一件是中國青年報的作品,主要是集中于報道赴新疆且末支教的保定學院2000屆畢業生,而另一家媒體報道的則是保定學院的整個支教群體。通過對比分析,我認為這兩件作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差距—— 主題選擇 中國青年報的作品是大主題小切口,只報道了在新疆且末的支教群體,三篇報道分別從選擇、為師、扎根等不同側面展開。人物集中,事例集中,關鍵處可以放開筆墨描述,有血有肉,作品感人。 2000年7月3日,奔赴且末前,保定學院2000屆15位畢業生在母校門前合影 另一家媒體的作品主題宏大,報道定位旨在回答:為什么保定學院能產生這樣的西部支教優秀畢業生群體?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選擇了西部?又是怎樣的信念支持他們堅守?系列報道也分三篇,標題分別是:《百年校魂“紅色”傳承》《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因愛堅守情灑西部》。這么大的主題和結構,必須從百年校史寫來,縱向梳理大事,又要橫向涉及德育、智育、師德等諸多方面,觸及廣泛。結果表現在作品內容和敘述上,就成了抽象概述多、具象描述少,呈現的事件人物多、聚焦于支教群體中的此人此事此場景少,理性概念多、撞擊人心靈的情感少。即使是第三篇落筆支教群體,但又覆蓋新疆和西藏,還是有點分散。報道顯得干巴空泛,可讀性不強。 構思角度 中國青年報是“故事思維”為先。作為首個赴新疆且末實地采訪這一群體的記者,作者往返行程一萬多公里,乘長途客車橫穿塔吉拉瑪干沙漠,來到南疆民族地區進行了9天的深入采訪。其間與在且末的保定學院歷屆畢業生共24人一一座談,在采訪他們的家人、學生、同事和有關領導的同時,還到瓊庫勒鄉克亞克勒村走訪學生家長,到闊什薩特瑪鄉了解農村教育情況。通過深入而扎實的采訪,記者掌握了大量故事,在被深深感動的基礎上去梳理、聚焦和提煉,在事實為主的前提下形成篇章結構。“用腳采訪,用筆還原”,稿子沒有高談闊論,卻能催人淚下。 2014年4月12日,在且末工作的保定學院2000屆部分畢業生合影 另一家媒體在構思整組報道的框架結構時,是“邏輯思維”為先、理性思考為主,即在這樣的大主題下,必須有什么樣的分主題,然后以此為提綱進行采訪。 文字表現力 報紙的優勢,除了版面上呈現的視覺美感和沖擊力外,就是文字和行文節奏了。準確而優美的文字,如臨其境的描述,變化有度的節奏,常常會使作品增加感染力和影響力。 中國青年報的這篇作品采用白描手法,平實而又生動,細節豐富,采用的人物語言精當而有個性,十分可讀。標題也吸引人,特別是第一篇作品的標題——《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詩情濃郁,飽含哲理。 上述三個方面的差距中,最主要的是第一個:對主題的選擇。新聞,背景可以宏大,價值可以深遠,但切口不能大。作品取材要聚焦,落筆要具體,要以事實說話,特別是以生動的事實說話。(周世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