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今天的出版人仍要堅持韜奮精神。”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開宗明義地強調。 25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光明日報社、韜奮基金會聯合舉辦、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承辦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韜奮精神與出版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今年是我國杰出的出版家和新聞記者鄒韜奮120周年誕辰,也是傳統出版業前景憂慮碰撞數字出版業蓬勃發展的特殊時期,出版行業開始出現疑慮之聲,今天是否仍要堅持韜奮精神?數字出版對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這正是來自出版業的專家、學者討論的話題。 “應當說,越是信息海量的時代,越是出版傳播網絡化時代,越需要善經營、懂管理的新聞出版家,越需要真敬業的新聞出版家。這就是今天我們身處媒介融合的環境,仍然要堅持繼承弘揚韜奮精神的理由。”聶震寧說。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曉兵說:“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始終站在時代前列是鄒韜奮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在他看來,出版物乃至出版行業都是貴在創新的。我們要加強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鍛煉他們的新媒體思維。要加強學生跨媒體能力訓練,培養全媒體編輯出版的意識與素養。要拓寬學生的大數據視野,使他們通過大數據挖掘全面提升選題策劃、加工編輯、受眾分析和多元傳播能力,讓他們真正成為新聞出版行業新生態的締造者。”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認為,對出版業來說,內容永遠為王。優質的內容,離不開編輯出版人的努力,所以對出版人才的需求永遠是旺盛的。他對出版人才提出了四個要求:“勤奮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努力提高綜合素質,保持昂揚的激情。” 讀書·生活·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以旗下的《三聯生活周刊》今年的招聘信息“無聊的人生,死也不要——我們招人啦”為例,提出了對編輯人才的新要求。“這句話的創意,來自于《北野武自述:無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這本書。我們對現在出版人的要求,既要有‘高冷的氣質’,即對內容質量、出版格調的要求,又要有‘服務氣質’,即竭誠為讀者服務的韜奮精神。” 商務印書館總編輯周洪波根據商務印書館的用人實際情況,向在座的大學生提出要求,即富有創意和激情,好奇心強;新聞素養好;社會實踐豐富;綜合的知識背景;英文編輯寫作能力突出,會多種語言;了解各類數字技術。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黃曉新表示,數字化轉型升級是目前及未來幾年內新聞出版行業改革發展的重點,急需大量數字出版人才。但數字出版人才隊伍建設仍很薄弱,未來需建立相適應的數字出版人才職業資格制度。 論壇上,華文出版社總編輯李紅強,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編輯》雜志主編龍杰,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出版管理處處長馮獻省,京師圖靈數媒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梁志國,《中國出版》雜志主編朱音,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萬安倫等出席論壇。大家普遍認為,媒介融合為出版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也帶來嚴重挑戰,而擁有一大批既具有文化理想,又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復合型人才將是出版業能夠把握機遇、戰勝挑戰的關鍵因素。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劉偉主持會議,他表示,韜奮精神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出版界、高校要將弘揚韜奮精神與出版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文章。 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秦艷華還發布了中國首份《網民看出版:圖書出版滿意度調查報告(2015)》。(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李苑) 原標題:“今天的出版人仍要堅持韜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