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白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首席記者、評論員,參與報道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主題報道》獲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網絡專題一等獎,《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獲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嫦娥探月——嫦娥二號衛星發射特別報道》獲第二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冰海護鶴人》獲2011年亞洲廣播聯合會新聞專題獎。2014年獲第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今年以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的《內蒙古:鄂前旗黨政機關及領導干部占用草原牟利》《安徽五河:受損農戶的補助款去哪了?》《究竟是造福于民還是借棚戶區改造之名牟房地產之利》等持續性調查報道關注民生、直面問題,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而這些新聞背后體現的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首席記者白宇的堅持與堅守。 深入基層方能知實情解矛盾 “我所在的部門是特別報道部,主要工作內容是深度調查、輿論監督、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和參與國家重大紀念日、節慶日的報道。”與白宇對話時已是夜幕降臨,而他依然在工作崗位上。 完成一篇經得起推敲的輿論監督報道,離不開記者深入基層與過硬的作風。白宇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部門同事經常開玩笑說,他們是一群“早晨不知道去哪兒,晚上不知道睡哪兒”的人。有一年春節前,貴州威寧遭遇了罕見的冰凍雨雪災害,他和同事前去采訪受災群眾。路面積雪,汽車不能通行的地方他們就棄車步行。冰凍雨雪災害導致斷水和燃煤緊缺,他們就跟隨受災群眾爬到山崖上去撿拾裸露在外的煤渣,跟著手臂殘疾的孤兒踏雪去兩公里外的地方挑水;用口袋裝上玉米,跟著義務管護員在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撐著小木船,用鐵鎬一米一米刨開冰面,讓黑頸鶴有水喝、有食吃……正是白宇等人深入的采訪,才使得這些大山深處的故事引起中央主要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最終,受災群眾的燃煤、飲用水等一系列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 “在有圖未必有真相的時代,用好我們手中的話筒,為黨和人民服務好,既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責任。”白宇說道。 曾經有朋友跟他說,其實你不用這么拼,網上那么多信息,摘抄一點也問題不大。但白宇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把硬朗的作風傳下去,我們是更年輕的記者們的參照物,我們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影響的有可能是一代廣播人。讓話筒抵達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這是國家電臺新聞記者的職責。” 在白宇的理解中,“新聞輿論監督”是通過新聞媒介來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促使其解決的一種形式。因此,一篇優秀的輿論監督報道,絕不僅僅是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批評報道,因為批評本身帶有濃郁的主觀色彩。 比如當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災害,盡管媒體非常客觀地報道了各有關部門如何搶險及時,如何日夜堅守,如何把損失降到最低。可還有一小部分人對死亡人數持懷疑態度,認為京港澳高速公路北京房山段水下有80多輛車被淹沒,水位最深時達到6米,怎么可能只有3人死亡。而白宇采制的錄音報道《雨夜最可愛的人》真實再現了那個夜晚100多位農民工兄弟在災難來臨的第一時間下水救人的感人場面。而正是這100多位農民工兄弟的義舉,避免了更多的人員傷亡。這期節目不僅解答了公眾連日來的質疑,更重要的意義是,在全社會引發了人們對農民工群體的深度思考。 好報道源于比別人多走幾步 白宇告訴記者,在他們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塊“輿論監督報道十記”的牌子,這塊牌子掛于上世紀90年代,一撥又一撥的記者來了又走,而規矩早已變成了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文化。 比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如果和老鄉一起吃飯必須自己買單,坐老鄉的車我們得負責加油”等。這樣的一些細節不僅避免了因“走得過近”而帶來的偏聽偏信,更為國家電臺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尊重,這份尊重正是源于記者對自我行為的約束。 “從事輿論監督報道的記者或多或少都遇到過外部干擾。就拿我自己來說,大家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阻礙我都遇到過,被跟蹤、被恐嚇、被制造交通事故、被邀請消費、被塞一個巨大的紅包等。”白宇說,每當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就會想起剛入臺的時候一位老廣播人的一句話:“你們手里拿的話筒是我們黨、我們的人民,是十幾億中國人交給我們讓我們用的,大伙這么放心把這個話筒交給我們用,這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就得拿著它說真話,得對得起這份信任,對得起我們身上的這份責任。” 如果一個記者被外部干擾所左右,甚至失去理性,去做一些有償新聞、虛假新聞,或者是有償不聞,新聞將失去力量。影響的不僅是新聞單位的公信力,還可能影響中央對一些問題的客觀判斷,最終影響的一定是人民群眾的利益。 “媒體其實是個傳話筒,傳話筒是兩頭通的,一頭通著黨中央、國務院、各級黨委政府,另一頭通著基層人民群眾。作為國家電臺記者,我們一方面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給基層群眾,另一方面也要把群眾的聲音傳遞給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聽眾,通過新聞報道,幫助更多人實現中國夢。”白宇說道。 我們常說,拍不到好照片是因為離現場還不夠近。白宇認為,其實,無論是輿論監督報道還是突發事件報道,很多時候只是因為調查記者比別人多走了幾步,多想了一點兒。正是這多走的幾步和多想的一點兒,讓他們能完成時代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責任與擔當。(李雪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