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編者按: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新聞事件,什么是主流媒體應該追求的新聞價值?如何準確判斷新近發生的事件是否為“大事”?好的新聞評論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報道能夠感人肺腑?輿論監督類報道如何獲得更好的社會效果?今天,我們請第二十五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江蘇省記協主席周世康,結合獲獎作品案例,跟您聊一聊什么樣的新聞作品能在評選中脫穎而出。 中國新聞獎是經中央批準設立的全國新聞作品最高獎,代表的是新聞媒體的最高業務水準,評選的是深度新聞、嚴肅新聞、精品新聞。在媒體融合發展、自媒體異軍突起的今天,主流媒體新聞人要追求有速度的深度報道,可讀可看可聽、情理交融的嚴肅報道,逼真再現新聞事實的精品報道。 報道當下,報道前沿,報道能預見新趨勢的事實 有遠見的新聞是社會之需,也是媒體的立身之基。我們正處于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新聞媒體要重視的是孕育未來趨勢、代表時代走向的新聞事件,更多地擔當起瞭望者的責任。 本屆獲得一等獎的浙江電視臺電視評論《“電商”與“店商”誰能爭鋒?》就是這類報道的代表。 2014年,杭州四家大型實體百貨接連倒閉,與此同時,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卻風生水起。“電商”與“店商”何以爭鋒?爭鋒的實質是什么?發展的趨勢是什么?它給當下的啟示又是什么?記者帶著這些疑問和思考深入萬達等大型實體百貨與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商企業進行采訪,并利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召開的契機,采訪到了國內外眾多互聯網大咖,同時還深入企業、市場、農村,探尋電商為浙江經濟帶來的深刻變化。評論最后的結論是,互聯網經濟發展是未來大方向,“電商”“店商”一面爭鋒,一面將走向融合。后來形勢的發展,證明該報道思想敏銳,立論正確。今年9月份媒體報道了萬達與蘇寧云商的合作,蘇寧云商進入萬達廣場,線上與線下聯成一體、共同打拼。這說明浙江臺的評論對趨勢揭示得準確。 全面客觀,選材典型精準,表達力求創新 對于可預見的重大新聞,媒體可以提前策劃,組織報道。但面對那些不可能預測到的突發事件,如何準確把握新聞價值、增強報道的影響力? 這次獲一等獎的新華社《“呼格案再審”系列報道》能給人啟發。從2005年起,新華社記者就關注并追蹤該案的進展。2014年,在得知內蒙古法院將啟動重審時,新華社就將其作為重大新聞事件對待。因為,啟動重審的時間在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不久,對該案的重審是在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大背景下進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該案重審是錯案必糾、正義必到、法治必勝的典型樣本,對維護法律尊嚴和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且,呼格案是社會長期關注的案件,公眾關切,輿情聚焦,已在歷史上留下了印痕。重審啟動,媒體有責任呈現完整的新聞記錄。 這組報道有三大特點。一是時效快。新華社記者較早掌握了再審信息,提前對新聞當事人進行了采訪,并做了充分的外圍采訪,待到法院宣布重審信息時,記者在第一時間發出了報道。二是重要內容獨家呈現,具有權威性。記者采訪了多名與此案相關聯的業內人士,并且捕捉到了多個獨家的現場畫面。尤其是對多個不實信息進行了及時辟謠,給社會印象深刻,體現了新華社權威發布作用。三是采訪扎實,細節感人。這組稿件描述的現場情景交融,場面、人物細節刻畫生動,同時追根溯源,梳理再審難點和昭雪因素,筆觸細膩、震撼人心,富有人文情懷。 以報道引領社會、警醒社會、影響社會為價值追求 這次湖南電視臺系列報道《絕對忠誠》高票獲得一等獎。報道講述了28位人民科學家“現代版”精忠報國的感人故事。報道組在確定人物選題時,提出了三條標準:一要是常年在艱苦環境中忘我奉獻的人,二要是承擔著國家重要使命的人,三要是很少為人知曉的人。按照這三條標準最終確定的報道主人公是:堅守沙漠、冰山、海洋、田野和森林的生態守護神,堅守邊遠基地的航天、能源、太空的軍事專家,因為他們像“釘子”一樣釘在祖國的海角天涯,像“赤子”一樣信仰著科學救國。《絕對忠誠》感動了億萬觀眾和網友,節目視頻在網絡社區閱讀量超過3億人次。人民日報連發四篇評論員文章為“人民科學家”點贊。這組報道告訴我們:這些在攸關國家前途命運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國之棟梁,是社會標桿式的新聞人物,他們的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媒體必須關注并且濃墨重彩地突出報道。 點擊觀看↑↑↑ 評論是媒體的靈魂。新聞評論不能僅是表態、宣示,要有直抵本質的能力,對話公眾的能力,凝聚共識的能力和引領輿論的能力。這次有篇觀點新銳的好評論,是黑龍江電臺的《“藏糧于土”箭在弦上》,獲一等獎。2014年,中國糧食產量實現“十一連增”。但評論尖銳指出,在增長背后,各地耕地總面積、高質量耕地和人均耕地面積逐年下降,中國農業遠未擺脫粗放式生產模式,高增產背后是資源的高消耗。評論通過糧食產量增與優質土地減的強烈反差,指出國家糧食安全生產正遭受嚴重威脅,呼吁國家盡快調整戰略,由“囤糧于倉”轉型為“藏糧于土”。整篇評論分析透徹,論證有力,立意深遠,使人警醒。 以情感為基調,做出溫暖的、閃耀人性光輝的報道 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患矛盾升級的社會背景下,北京電視臺專題《無影燈下的生死博弈》,真實記錄了發生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手術室里的故事。報道既感人至深又立意深遠:揭示了寶貴的生命十分脆弱,刻畫了醫務工作者珍視生命、救死扶傷的精神以及醫學的困境。更深一層的是,以往的醫療報道通常關注病人如何獲救,但這個節目卻罕見地報道了病人去世后的感人故事。這一報道從中央到群眾反映都很好,被評為一等獎。 這個欄目制作團隊里有5名“媽媽”記者,孩子都不滿一歲。這些媽媽們跟隨整個團隊在醫院24小時蹲點,整整一個月,拍攝總素材時長高達3000分鐘,編輯比高達100:1。在做這期節目時,記者真正做到與患者家屬生命相連,不眠不休地在手術室門口陪伴家屬渡過了生命中最艱難的48小時,蠃得了患者和醫生的高度信任,因此才有了這則感人肺腑的報道。 有鋒芒,劍指危害社會的惡行,批評影響發展的歪風 上海廣播電視臺的電視專題《食品工廠的“黑洞”》,揭露了上海福喜公司長期使用過期原料制作食品。節目播出后,上海食藥監、公安等部門立即成立聯合專案組,在全國范圍內徹查有關問題食品的流向。今年4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表決通過,全國人大法工委此前表示,福喜事件對《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很有啟發。一個輿論監督類節目為什么獲得這么好的社會效果?其中有兩點值得借鑒。一是選題。食品安全始終是百姓關注的熱點話題,食品安全監管是中國政府近幾年著力推進的改革領域,《食品工廠的“黑洞”》正擊中群眾與政府共同的聚焦點。二是專題調查縝密,敘述客觀。在調查過程中,記者嚴格遵守了新聞界公認的隱蔽式采訪規范,以嚴謹客觀的態度,忠實記錄下觀察到的事物,沒有進行誘導式的采訪。報道敘述語言平實,客觀公正,所列舉的新聞事實都有相關證據進行交叉驗證,用事實說話,沒有刻意渲染。 這類內容的好作品還有不少,如武漢廣播電視臺的《電視問政問作風》,內蒙古電視臺的《住在涵洞為討薪》,江西日報的《項目審批“長征”698天泰豪動漫變“動慢”》等,都是值得一看一讀的佳作。(周世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