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比賽演講稿之七 他們等不起,我怕來不及 江蘇宿遷晚報記者 顧園園 2015年8月,顧園園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魏營鎮采訪在戰爭中被打掉右手右眼的抗戰老兵曹瑞寶 2015年9月3日,首都北京,勝利日大閱兵。由300名抗戰老兵組成的第一方陣緩緩經過天安門。嘹亮的軍歌,花白的頭發,道道深刻的皺紋,抬手!敬禮! 他們給人留下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關于那段烽火歲月的民族記憶。 這樣的老兵,在過去的4個多月里我采訪了70位。我的家鄉宿遷是全國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這片土地上曾走出去許許多多英雄兒女。為了追尋英雄的足跡、重走英雄路,我們在今年5月策劃了“不能忘卻——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報道,走訪70位健在的宿遷抗戰老兵。 采訪過程中,我腦中的那根弦始終繃得緊緊的,因為老兵們大多已經90多歲,身體都不太好,他們的人數每天都在變,每天都在減少。5月6日我采訪到1位96歲的抗戰老兵,見面時,他躺在床上,耳朵完全聾了,我用了最大的音量搭上手舞足蹈的比劃與他溝通了一個多小時,結果一無所獲。那天,我對自己說,算了吧,過幾天我再來看他,也許過幾天他的狀況會好些。結果,四天后老人家屬打來電話說老人走了,我匆匆趕過去只來得及在他的葬禮上看一眼他的遺像。那天我心里充滿悔恨,因為那一刻我才明白,這些老人已經等了70年了,每一天他們都在辛苦地與生命抗爭。他們等不起!我真的怕來不及…… 通過走訪,我才知道,就在宿遷這座小城還生活著1000余名抗戰老兵,他們都享受民政上給予的抗戰老兵待遇,但他們很少提過去,更多的只是對如今平靜生活的珍惜,和對信仰的不放棄。 老兵張道干,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戰爭結束后他帶著一身傷回到家鄉,妻子已經去世,沒有子女,他就一人守著過去的家生活。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大字不識幾個,年屆九旬的老兵,念念不忘的卻是找回自己丟失了70年的黨員身份。原來,在抗日戰爭期間,張道干所在黨組織遭到敵人破壞,他的黨員關系因此丟失了。采訪中,我問老人:“黨員身份就那么重要嗎?”張道干沒有停頓,甚至是有些著急地說:“沒了黨員身份就意味著我失去組織了,沒有向導了,所以我一定要找回我的黨員身份!”。帶著這份信念,張道干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次次地外出尋找當初的證明人,期間他被騙過,在外地迷路過,但他始終不放棄。最終,因為我們的報道他被關注了,上了央視《等著我》節目,找到了當年的入黨證明人之一楊美田。在現場,張道干從貼身的口袋里摸出3塊珍藏了70年的銀元交給楊美田,那一刻,老人流著淚說:“終于,有地方收我的黨費了!”。 老兵郭孝云,原籍安徽,十幾歲背井離鄉,仗打完了,他帶著軍功章回家,父母卻都已不在了?!拔译x開家那一天,父母顫顫巍巍地揮著手,叮囑我早點回來。我不敢回頭看,后來卻再也沒能見到他們。我多后悔沒多看一眼?!辈稍L時老人說起這段過去像個孩子一般嚎啕大哭。他的子女說父親落戶宿遷以后再沒回過故鄉,只是每年過年時會朝著家的方向磕頭。 人生有多少“對不起”,在時間面前變成了“來不及”。郭孝云如此,那許許多多因抗戰他們與家人一別成了訣別的革命先烈亦如此。 然而,老兵不脆弱!老兵是什么?老兵是守衛我中華民族那一堵堅不可摧的長城! 老兵曹瑞寶在戰爭中失去右手、右眼,返鄉后他自力更生憑著殘軀養活一家人,如今依然樂觀地生活著。面對記者的鏡頭,他鏗鏘有力地說:“要是小鬼子還敢來,我還能上陣殺敵!”。 老兵嚴翠愛,在20歲時被炮彈炸掉了下巴,此后的70年,他只能吃流食,喝水必須仰著頭喝……然而,他至今不悔當初上了戰場 不渲染,不夸張,采訪中,我們用最樸實的鏡頭語言記錄老兵的肖像。他們就坐在那里,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帶著時光的仆仆風塵,本身已經足夠有力量。 9月3日,我們舉辦了“致敬老兵”攝影展,在現場,一位老兵感慨地說:“我們不會忘記戰爭,更不會忘記大家對我們的認同和關注。”這也是我們采訪了這么多老兵深切感知的一句話。 4個月,我和我的同事們全力以赴,頂著酷暑冒著風雨,奔波三千多公里,記錄下這70張面孔,70個抗戰故事。老兵不曾死去,卻在無聲凋零,我們再不行動,就真的來不及了. 講他們的故事,是為了讓我們記住,也是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一代記住他們的臉,抗戰老兵。 因為今天仍然崇敬英雄的民族才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民族! 顧園園(右二)在進行采訪 人物介紹>> 顧園園,江蘇宿遷晚報記者,從事基層民生采訪工作9年,采寫的報道多次獲得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趙超構新聞獎等獎項,今年參與策劃、采寫的專欄專版獲得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全國媒體優秀版面重大貢獻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