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王遠征經(jīng)常說創(chuàng)意來源于生活 專注雕刻 大功告成 2012年,北京“7·21”大雨后的第二天,陳杰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齊腰深的水中拍攝現(xiàn)場救援情況。 受“7·21”大暴雨影響,京港澳高速公路出京方向17.5公里處嚴重積水,積水路段長約一公里,水最深處6米,平均深4米,潛水員已經(jīng)確定了水下至少有80輛車。李光印攝 彭子洋為了不打擾正在上課的學生,悄悄地透過窗戶拍攝。 彭子洋在操場拍攝學生日常活動,選好角度是關鍵。 采訪有收獲。 新聞攝影圖片是報紙上獨立而又獨特的新聞作品,有時優(yōu)秀的新聞攝影作品可謂一圖勝千言,是讀者喜聞樂見的。在北京,就有這樣一個新聞攝影團隊,他們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更廣闊的土地,用鏡頭展現(xiàn)一個又一個新聞事實,他們就是《新京報》的新聞攝影記者們。 《新京報》攝影圖片部是一個由22人組成的團隊,在這個團隊里除了攝影記者,圖片編輯同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每天無論我們攝影記者回來多晚,有時拍完片子已是深夜十一二點,圖片編輯一直在報社等,照片通過他們魔術一般的手,補救存在的一些缺陷,被處理得漂漂亮亮,堪稱是二度創(chuàng)作。”現(xiàn)任《新京報》攝影圖片部主任趙亢說。 說起《新京報》攝影圖片部就不得不提起一名“骨灰級”記者——現(xiàn)任首席記者陳杰。陳杰從事媒體攝影工作16年,獲得國內(nèi)外各類攝影獎上百次。 現(xiàn)年42歲當過兵的陳杰擅長格斗,曾6次親手擒獲小偷和嫌犯,先后任《新京報》視覺部副主編、攝影部主任,2014年5月,主動辭去部門主任職務,去做“骨灰級”記者。陳杰說:“不為別的,就是喜歡當記者,喜歡摸相機。”其實在做部門主任期間陳杰也沒脫離一線。汶川地震、日本海嘯、北京“7·21”大雨……一有大事,沖在前面的一定有他一個,最后拿出響當當、震撼人心的作品。同事們都叫他“拼命三郎”。 在他的微博里《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段話:“2014年6月份開始,我告別端坐8年的辦公室,背起相機,走進滾滾紅塵的征途,我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如果你有不屈的信念,就沒有人能阻擋你的前進。2015年,我將用自己的雙腳丈量更廣闊的土地。” 《新京報》攝影圖片部中有個特殊的人,他是《新京報》的“唯一”,看似斯文,卻經(jīng)常“舞刀弄槍”,他的名字叫王遠征,《新京報》所有創(chuàng)意攝影都由他來完成。這不,他正在為報紙10月底的萬圣節(jié)版面“操刀”。“美食和健康類的創(chuàng)意攝影是報社需要最多的,這組創(chuàng)意攝影報紙能不能用得上還不一定,但一定要提前做出來。”王遠征說,像這樣一組南瓜的創(chuàng)意攝影,從選材、雕刻、構思創(chuàng)意,最后到拍攝,可能一天搞定,也可能需要好幾天。 用創(chuàng)意讓無趣的世界有趣起來,一直以來都是王遠征的夢想。現(xiàn)代人多喜歡去歌廳high歌,去游樂場放縱大笑,到郊外飛車等,王遠征卻將這些熱鬧、喧囂統(tǒng)統(tǒng)拋到腦后,而將自己“流放”到“木訥”“無趣”的創(chuàng)意思想工作中,他樂在其中。 此刻,他的內(nèi)心很安靜。 彭子洋作為剛入職《新京報》攝影圖片部不久的攝影記者,可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今年8月12日晚12點,天津濱海新區(qū)發(fā)生爆炸。熟睡中的彭子洋被部門主任的一通電話驚醒,要他火速趕往重災區(qū)報道天津爆炸。 13日凌晨3點,彭子洋與同事驅(qū)車到達天津濱海新區(qū)爆炸所在地,剛一下車,他直奔火災一線拍攝。在濃煙滾滾的路上,彭子洋走幾十米就拍一張照片,然后立馬發(fā)回報社。走到火災中心地段時,彭子洋感覺世界都是白色的,然而他卻毫不猶豫地沖進火場里抓拍。事后他才知道他是距離爆炸中心最近的攝影記者之一。 “爆炸后的第三天,同事告訴我那里面有爆炸物和劇毒,當時得知后還是挺后怕的。”彭子洋說,當時也沒有想那么多,哪里還有時間考慮危險,能抓拍到最真實、最震撼的照片,才是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因為只有手中的鏡頭距離真相越近,感受才能最深,才能拍出更有說服力的好片子。 10月22日,在天津爆炸已有一段時間后,采訪報道又恢復到了常態(tài)。這天,彭子洋與報社文字記者相約,拿起相機,到北京燕郊采訪拍攝匯福實驗學校。該學校的情況是學生多教室小,希望通過圖片與文字配合的報道形式,引起社會關注。(本報記者韓東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韓東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