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對新聞記者來說,趙啟正不是陌生的。在以往兩會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上,趙啟正的“博聞強識”“幽默直率”“百問不倒”,給兩會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10月21日,趙啟正來到央視就其新近出版的《直面媒體20年:趙啟正答中外記者問》(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一書錄制《讀書》節目。在央視化妝間,趙啟正的一句“長得難看,添麻煩了”的自我調侃,逗得包括《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內的人都笑了。 趙啟正做過國務院新聞辦主任、4屆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用《讀書》節目主持人李潘的話說,“他很喜歡和記者打交道,他打了20年的交道,越打越開心,打出了心得?!蹦敲磳τ谌绾纬蔀閮炐阌浾叩脑掝},趙啟正的心得有哪些呢?在錄制節目間隙,趙啟正見縫插針地回答了記者關心的問題。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曾經是“中國第一新聞官”,在新聞記者群體中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請問您比較喜歡哪一類記者? 趙啟正:我喜歡提問尖銳的記者——尖銳問題往往是公眾最關注或急需答疑解惑的問題,這說明他(她)在思考。以前我接受采訪時,如果時間充裕,我會拿些問題去和記者交流,可以發現他們是否做足了準備工作,是否在思考。記者必須要做功課,了解新聞發布會的背景、主題,找出自己能發揮特長的提問,中國需要善于思考的記者。我覺得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不做專門的準備,臨陣靈機一動就提問題,會辜負得到的提問機會,用兩天的時間準備并不算多。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可是,有的受訪對象,比如新聞發言人不太愿意讓記者提尖銳的問題,認為是不友好、是挑釁。對此您怎么看? 趙啟正:記者不是你的部下,你不能命令。記者不是你的學生,你不能教。記者不是你的敵人,他提的問題尖銳,是職業要求。記者不是你的朋友,你不能違背你的職責,任性地回答問題。記者提問題時,是我的挑戰者,我是應戰者,我要回答,我可能被問得下不來臺,但是我能理解。我不會注意你的態度多么尖銳和挑刺,我只注意你的內容。如果誰問倒我,我就感激誰。因為這激勵我,我得用功。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認為什么樣的發問是比較出彩的呢?記者提出失敗問題的原因在哪里? 趙啟正:比如在一次全國政協新聞發布會上,有一位大媒體記者被點名之后,她問了和上一位一樣的問題,后來她解釋說,她一心舉手,沒有聽上一問題和我的回答。又有一位地方媒體的記者問,全國政協有多少女委員?其實網上一查便知,他浪費了這個他一生難逢的寶貴機會! 還有一個例子,1990年代初期。有位泰國政要到上海訪問,再去北京訪問。有位記者開口問道,“您到中國有什么感想?”這是一個不及格的問題。應該怎么問呢?比如“您最近在貴國議會上提出要促進提升兩國貿易額度,您認為如今中泰貿易有哪些障礙因素急需改進?” 當然,也有許多用功的記者,也有很精彩的發問,甚至會提出當天剛剛發生的事件的有關問題。失敗的提問,多數不是聰明不聰明的原因,而是事先準備不足或者基礎知識不夠。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作為有著多年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經歷的人,您曾說過記者和發言人應該是雙贏的,對此怎么理解? 趙啟正:新聞發布會前,我要有所準備、有所調研。每天,國內外新聞、要聞我一定要看,甚至于做筆記、做摘要、做文件夾,還要去相關部門單位做調研。我很希望記者能在新聞發布會上問出好問題——就是那些被大眾、被國內外媒體所關心的問題,一場新聞發布會,就像打一場網球,球發得好,我接得才能漂亮。球發得太無味道,甚至出了界(就像問政協女委員有多少),打回去也不會精彩。我希望發言人和記者都用功,我們要雙贏。雙贏的發布會才是成功的發布會。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您喜歡善于拼搶的新聞記者,這是真的嗎? 趙啟正:在對外開放場合,與國外記者相比,有些國內記者競爭性弱,“太謙虛”!爭搶是記者敬業的表現,這是我們應該樹立的觀念。無論遇到怎樣重量級的采訪對象,都應該去爭搶采訪的機會,不要擔心別人的看法或者在意其助手的阻攔。因為那是你的工作,你應該這樣做。 中國新聞記者競爭性弱的原因,還是因為事先準備不足或者基礎知識不夠??赡芪覀兣囵B的學生新聞專業知識功底比較好,但重要的不僅是將新聞學的功底發揮出來,而且還需要下學業之外的功夫,不是“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嗎!比如,怎樣和不同的采訪對象交流,如何去挖掘采訪對象的深層思想等。記者是社會觀察家和對話者外加半個新聞以外的某專業的半個專家,要求不低喲!(章紅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