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一個孩子丟失了自己的人造耳蝸,全城媒體齊動員,在廣大市民的協助下,最終幫助這個孩子找回了耳蝸……”盡管時過一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報刊司司長李軍對這個《一副耳蝸溫暖了一座城市》的故事依然記憶猶新。 “耳蝸的故事”是2014年“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眾多感人故事中的一個,作為新聞戰線深化“走轉改”的具體抓手,今年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也已如期啟動。“故事是民族記憶的開始。記者既是故事的發現者、記錄者,也是故事的傳播者、講述者。”李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說,“正如這項活動的名稱一樣,三個要素,一是‘好記者’,二是‘好故事’,這還不夠,還要‘會講’。記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圍繞大局,貼近百姓、深入生活,把中國夢融在故事里、把中國精神融在故事里。”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堅持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推出更多無愧于民族、無愧于時代的文藝精品。李軍談道,一個優秀記者的職業精神應該包括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對社會和人民負責的新聞。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深入基層,踏踏實實調研,認真仔細求證,拒絕嘩眾取寵、捕風捉影,做真實可靠的新聞。扎實過硬的基本功,要多學習、善觀察、勤思考,做所采訪領域的“內行”,做負責任的新聞。腳踏實地的作風,以黨性原則和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進行自我約束,做具有社會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的新聞。 互聯網時代,媒體格局、信息傳播和輿論形成方式均發生了深刻變革。少數新聞從業人員理想信念缺失、職業榮譽感淡漠,甚至存在有償新聞、有償不聞、新聞敲詐等違法違規行為。李軍表示,針對當前一些新聞單位為吸引“眼球”,一些新聞記者為“搶發”新聞,無視新聞采訪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的行為,總局將一如既往履行監管責任,繼續深入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工作,堅決清除“害群之馬”,同時,還要積極推進正面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加強行風建設,維護記者權益。始終堅持“兩手抓”,鼓勵和引導新聞出版工作者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記者 尹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