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2年,王亮赴金三角水域跟蹤報道湄公河聯合巡邏執法。 他被光環籠罩,年僅35歲,工作11年,6次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兩次。 他被使命召喚,汶川特大地震,隨救災部隊敢死隊冒死挺進映秀鎮,是全世界最早到達震中發出報道的媒體記者,發揮應急廣播作用,為中央抗震決策提供重要依據。神舟六號返回的直播報道中,他最早報道返回艙著陸消息,并開創中國廣播空中直播報道新模式。 他對職業熱愛,信奉“好的報道就是成功抵達”,現場報道嫦娥一號發射、人民海軍艦艇首次訪日、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大西南抗旱、黃海渤海抗冰,以及聯合軍演、軍事外交、維和行動…… 他就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記者王亮。他同時是一位現役軍人,中校軍銜,在南京政治學院新聞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在中國傳媒大學獲博士學位。 記者越有名氣越好 “成功的人虛懷若谷,并且無所畏懼。”這句話用在王亮的身上再恰當不過。當《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感慨王亮如此年輕而工作經歷卻這般豐富時,他謙虛地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軍事宣傳中心有個好傳統——把機會多留給年輕記者。我得益于這個傳統,才有這么多采訪急難險重任務的機會。” 虛懷若谷從王亮的回答中可見一斑,而無所畏懼就要從他的工作中說起。“5·12”汶川地震后,山體滑坡,通往震中的國道213線被切斷。大雨瓢潑,去往震中的直升機更是6次起航6次鎩羽而歸。王亮與300名敢死隊員一起坐在沿岷江逆流而上的沖鋒舟上,沖鋒舟仿佛急流中的一片樹葉,大家隨時有葬身水底的危險。帶著海事衛星電話的王亮堅持先保障救災之用再報道新聞,從始至終沒有用它給父母打過一個電話。父母通過電臺聽到兒子聲音才知道他還活著。 欽佩王亮崇高職業精神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談到他獲得6次中國新聞最高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我認為得獎應該辯證地去看,首先得獎是對你的肯定,不要妄自菲薄。比如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各路記者都在現場,這就是命題作文,你能夠得獎,說明你的作文分數是比較高的。其次也沒有必要妄自尊大,任何一種評獎都有它特定的價值尺度,沒有獲獎的記者,不能說明他們的作品不夠優秀。” 王亮至今記得他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蔡惠福將軍對他說過的話:“干什么吆喝什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要遮遮掩掩。假如你以后從政,那么我就祝福你,你的官當得越大越好。你的官當得越大,對社會的影響力就越大,你的抱負就越大。如果你是正直的人,你就是正能量。如果你做生意,我祝福你賺錢越多越好,因為你創造的財富越多,對社會的回報才能越多。如果你當記者,當主持人,我希望你的名氣越大越好,這個名不是壞東西,也不是功利心,當記者就是為了傳播。衡量傳播效果,衡量新聞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就靠你的名氣和作品的名氣。”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新聞人不乏精彩的人生,但從波瀾壯闊回歸平靜之后,記者如何保持初心,保持激情,不倦怠?對于這個問題,王亮認為,當記者最根本的動力是好奇心和傳播欲。“記者是桅桿上的瞭望者,新聞最大的功能之一是社會預警。我們看到地震發生或是有人受到不公正不公平的待遇,不要覺得這與我沒有關系,這是社會的少數。不要忘了,每一個人在不同事件中都可能扮演少數。少數人的利益也要維護。新聞事件能夠和你的生活或是別人的生活建立聯系,這是產生好奇心并追問下去的原動力。”再說傳播欲,王亮用敬一丹《我遇到你》一書中描述白巖松的狀態“不傳播毋寧死”來回答,他認為:“就是你要堵我的嘴不如砍我的頭。” 王亮說:“干新聞是良心活,新聞的投入是無底洞,有的時候會推倒重來,有的時候會否定自我,這會很痛苦。但這個職業值不值得付出,舍不舍得付出,也是在拷問良心。” 汶川地震期間,直到第三批救援隊伍撤離,王亮才肯走。離開成都的那個晚上,這個平時不喝酒的男人喝醉了。因為他的內心非常痛苦,連死都不怕的錚錚硬漢竟號啕大哭起來。他說:“我跟著救援隊員救援,19天竟然沒有見到一個活著的人被救出來。我寧可一篇報道不發,寧可一個獎不得,也希望能在這些天里發現一個活著的人,能與他們一起搬磚頭,抬板子把這個人救出來。”汶川采訪之后心里這個石頭一直壓著他,直到玉樹地震他在采訪過程中看到救活了4個人,心里的這塊石頭才有了松動。王亮說:“那一次救援不僅把4個人救活了,也把我的內心救活了。”(記者 楊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