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歐陽夏丹的形象、風格給《新聞聯播》帶來了朝氣。 夜晚的電話中傳來爽朗的笑聲,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主持人歐陽夏丹剛剛下班,播完當天的《新聞聯播》,晚上8點多開車回到“大東邊”的家里。 歐陽夏丹的生物鐘是圍繞工作轉的。如果當班,她要風雨無阻地在下午四五點鐘趕到臺里,可能在《新聞聯播》前還要做1小時的《新聞直播間》。在這里她有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針對當天新聞進行評點。而在晚上7點,她準時端坐在《新聞聯播》主播臺前,字正腔圓地向全中國播報新聞。 歐陽夏丹2011年8月加入《新聞聯播》,被認為是央視新聞“年輕化”的代表。她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2003年進入央視,天生樂觀,常爽朗大笑,感染著身邊的人。 她曾是典型的工作狂,主持了6年的《早間新聞》。每天凌晨就起床,到第五年,她要靠安眠藥入眠。今年她開始了健身計劃,以保證可以有體力40天跑完“一帶一路”8國20城。 給《新聞聯播》帶來朝氣 “主持《新聞聯播》主要壓力是一種人為制造的緊張氣氛。”歐陽夏丹告訴記者,這種氣氛暗示你不能出任何錯,這和主持其他節目完全不同。《新聞聯播》是央視向全中國播出的節目,它的廣泛影響力與傳統地位,決定了這樣的氣氛。“必須特別精準、規范,語句的表達與流動都是在一種很規矩的氣氛當中,人不由自主地就緊張起來。” 歐陽夏丹的辦公室里永遠放著一本字典,拿不準就查一查。她說,是有一個規定,念錯一個字罰50元,但不知道最近是不是漲價了。說完她就爽朗地笑起來。 《新聞聯播》的嚴肅風格并不會影響歐陽夏丹開朗的個性,她還主持臺里的其他節目,包括晚會。 逢年過節,《新聞聯播》在結束語中也有一些調整,如配一些明快的畫面并有解說。這已算是跨出了一大步,但觀眾還是不過癮。最終節目組還是覺得大的改變挺難,因為這需要上上下下對節目定位的理解,節目改變其實是思想的改變。 但康輝、郎永淳、歐陽夏丹……本身進入《新聞聯播》就是一種改變,他們的形象、風格給《新聞聯播》帶來了朝氣。 做出鏡記者挑戰最大 歐陽夏丹說,做出鏡記者挑戰最大,出鏡時,就是一個人被甩在現場,事實要自己發現,語言要自己組織,這是很考驗功力的。 “其實國外是先做記者,再做主播。我們是畢業就直接上主播臺,這樣再到一線去就不適應。”雖然歐陽夏丹出鏡參與過上海世博會等直播,但像世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與突發事件還是有區別的。 既然做新聞,是否有朝一日可以做新聞評論員,做影響別人觀念的主持人?“這是一個好理想,也是蠻難達到的狀態。這么多年來,也只有白巖松、崔永元、水均益可以達到他們現在的水平。” 白巖松在幕后做了很多工作。他通常一早在報刊亭買下當天所有報紙。這樣到了班上他已清楚發生的新聞。他說過,一顆聰明的頭腦再加上笨功夫,才能在專業上達到一定水準。“巖松是付出常人十幾倍的努力。”歐陽夏丹說,“我和他還有差距。” 很久以前歐陽夏丹就知道要系統化學習,雖然她沒有停止讀書,但認為多年來獲得的還是碎片化的信息。“工作中還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比如世博會來了,就開始看這方面的書。” 碎片化的積累也是積累,歐陽夏丹愿意到現場去,雖然有人認為這太折騰,但她還是愿意走出去。 “盲從可能導致誤判” 20年前,《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是不可能從央視離職的。而今天這樣的事情卻被人們坦然接受。“我覺得也算正常吧。”談起搭檔郎永淳的離職,歐陽夏丹說,這個社會已多元化,人才流動也有各自的理由。另外,現在新媒體影響力日增,年輕人都不怎么看電視,傳統媒體確實面臨挑戰。 “盲從可能導致誤判,要了解自己的特長與缺點。現在需要的是冷靜與觀察。”越是在動蕩進程中,人們越應該思考。 歐陽夏丹承認有時新媒體的特點恰恰是傳統媒體的短板。即使《新聞聯播》上首播的消息,“新媒體也噌一下就提前出去了”。這多半還是文字消息。 最近歐陽夏丹做“一帶一路”的報道,節目效果不錯,形式也有創新。但她發現很少有人在電視上看這個節目,大多是在新媒體上看。這給她一個啟示,雖然新媒體很少做出深度報道,但在傳播形式和渠道上,傳統媒體如果不結合新媒體,別人就可能看不到你的節目。 現在看綜藝節目,歐陽夏丹可能不會選央視,但新聞還是看央視的,獨家的就是時政新聞了。 “時政新聞仍然要注意節目形態,讓大家愛看,這對于我們是一個挑戰。”歐陽夏丹最后說,“說到底新聞是做給大家看的。”(記者 劉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