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記者職業讓白瑞雪得以體驗不同生活。 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獎賞。不久前,新華社解放軍分社主任記者白瑞雪到韓國報道世界軍人運動會,看到的是100多個國家軍隊的軍人在賽場上握手言歡而不是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戰爭與和平之間微妙的平衡讓白瑞雪內心頗有感觸。 全國兩會、抗擊非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六號發射……在重大事件現場,白瑞雪第一時間內發出了大量快訊、消息和深度報道。2009年,白瑞雪參與采寫的《魅力中國·國慶特稿》,獲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3年,白瑞雪參與采寫的《“三北”造林記》,獲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特別獎。她采寫的《飛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 新聞記者,應持有平視之心 白瑞雪總是全心投入新聞報道工作中,把每一次采訪都做到極致。 2004年的“尋訪健在老紅軍”大型報道中,她帶領川陜方向采訪小分隊50天跋山涉水幾千公里,尋訪到很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白瑞雪和同事們的艱苦努力下,這次迄今為止國內最大規模的尋訪老紅軍行動獲得圓滿成功,并因其特有的搶救性和人文性被相關專家評價為“填補了長征史和新聞報道的空白”。 在2005年的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報道中,白瑞雪和同事們走遍全國,尋訪了數百位抗戰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寫出了真實權威、感人至深的數百篇口述實錄《我的見證》稿件,至今捧讀,她仍不禁淚流。 2008年汶川地震,白瑞雪第一次睡在遺體堆旁,第一次目睹生命凋零的過程,高燒不止。抵達位于震中的故鄉,白瑞雪卻沒有勇氣走進母校小學,錯失與廢墟下老師見最后一面的機會,悔痛至今。 作為職業,要不斷追求真相 2008年初,貴州遭受特大冰雪災害,白瑞雪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采訪,她步行上山查看電力設施損毀情況,一路走一路滑倒,摔得鼻青臉腫。恰逢大年三十的晚上,貴陽街頭顯得冷冷清清,采訪了一天的白瑞雪費了很多周折才找到一家還在營業的小飯館吃了點東西,回賓館后沒有顧上休息便開始寫稿,及時將受災和救災情況發了出來。白瑞雪說:“我不是個浪漫的人,但這些回憶在我看來是人生的大浪漫。” 任何一種職業都是追求勞動效果的。然而,10多年記者生涯中最讓白瑞雪難忘的卻是一次無果的采訪:尋找馬航MH370飛機。 2014年3月9日,馬航飛機失事的第二天,正在全國兩會上采訪的白瑞雪連夜出發,隨執行搜索任務的中國海軍井岡山艦采訪。整整70天,白瑞雪隨艦從泰國灣、蘇門答臘島一路奔赴南印度洋,航程近4萬公里。那些希望與絕望、那些執著與堅守以及此間經歷的精神成長,讓她此生刻骨銘心。 白瑞雪說:“真相,只有真相,是所有人唯一關心的問題。但我相信,多年之后回望歷史,通向真相曲折而漫長的過程,終將成為真相的一部分。” 除了熱愛,需具備本真品質 白瑞雪是個骨子里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她想當廚師、教師、導游、建筑師、狙擊手……什么樣的職業都愿意嘗試。然而,記者職業得以讓她在與采訪對象的交談中走進形形色色的生活,在他人的講述中“奢侈”體驗幾重人生。 “書生報國無他物,惟有手中筆如刀。”記者承擔的不僅是政治責任、文化責任,更是歷史責任。白瑞雪說:“這種豐富到極致的生命體驗,也許是我熱愛記者職業的重要原因吧。當然,熱愛也許難以持續數十年。除了熱愛,記者還需要具備本真的品質。” 多年前,白瑞雪曾在一篇稿件中弄錯了數字。雖然及時發了更正,但關于這一新聞的很多文本仍沿用了她的錯誤版本。這件事讓白瑞雪銘記一個道理——人們都說新聞是易碎品,而它很多時候即使碎了,也是后人用以考證歷史的珍貴碎片。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證,記者職業從來都與安逸和懦弱絕緣。這些年,白瑞雪聽過蘇丹戰亂的槍聲,到過巴基斯坦反恐一線,見證過無數次中外實戰化軍事演習。作為新華社主力軍事記者,她的采訪,時常伴隨著彌漫的硝煙,甚至生死的挑戰。 “在新時期軍事新聞報道的史冊上留下自己富有個性的標簽。”白瑞雪以此為座右銘,勉勵自己不斷進步。(記者 涂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