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2013年,崔佳(左一)在新疆采訪村干部。 “如果采訪對象是一座房子,你可以在外面轉,形容它有紅色的屋頂、黃色的磚墻,但是這樣的描述說明記者沒有走進去。如果記者走不進去,讀者又怎么可能通過記者的報道了解事情的真相呢?”《中國日報》國內部記者崔佳的比喻給《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26日下午,崔佳向記者講述了她做記者的感悟。 電話 百度寫不出好稿 2009年,崔佳進入《中國日報》國內部工作。從那時開始,崔佳便與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從2009年參與新疆采訪團報道,到當年被派駐《中國日報》駐新疆記者站,崔佳的許多優秀稿件都源自對新疆普通百姓的關注。 2013年“4·23”暴力恐怖事件發生后,崔佳再次走進新疆采訪。“我看到了鐵門上的一片黑點以及地上的一攤黑色痕跡,后來才知道這些都是血跡。當時我就在想如何通過我的描寫,為讀者還原現場的慘狀。”被燒毀的房子只剩下幾面殘破的墻,受害者家屬帽子上纏著的白布條,因為憤怒兩只手緊緊攥著礦泉水瓶……崔佳在稿件中進行了許多環境和人物細節描寫,這篇聚焦普通人痛苦、憤怒、堅強情感的《色力布亞:恐怖的一天,痛苦的回憶》獲得了2014年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 崔佳說:“從前新聞里的傷亡人數在我心里只是一串數字,只有來到現場,才意識到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實則代表著一個個破碎的家庭。”當記者幾年來,崔佳從未感到枯燥,因為如果不是這份工作,自己可能永遠沒有機會見到這些人,聽到這些故事。崔佳說:“每次一有突發事件,《中國日報》的記者都會搶著要去一線,因為靠電話 百度是寫不出好稿子的。記者不應坐在辦公室,而是要深入基層,深入新聞現場。” 外國讀者要與當事人“面對面” 在英國學習、媒體工作的經歷讓崔佳認識到中外讀者閱讀習慣的不同。外國讀者傾向于從人入手了解新聞事實,在記者塑造的情境中,與新聞當事人實現“面對面”的交流。 記者是與人打交道的職業,要走進受訪人的生活。從2009年10月開始,崔佳用一年的時間采訪傷者、受害者家屬、參與事件的民警,完成了“7·5事件”一周年封面報道。“其實找到這些人聊一聊也許幾個小時就能結束,但是這種采訪跟我用一年的時間持續關注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外國讀者希望與新聞當事人產生關聯感,這種關聯感要由記者搭建。”崔佳說。 考慮到外國讀者更希望了解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狀態,崔佳還采寫了一系列展現新疆各民族特點的稿件。其中為了呈現錫伯族的歷史,崔佳與攝影記者堅持與錫伯族人一起重走西遷路線。“十幾天的路程風餐露宿,我們帶著睡袋,走到哪兒就采訪到哪兒,幾次被錫伯人對祖先的情感、對民族的熱愛所打動。”記者感動了,寫出來的稿子才能打動讀者。這篇名為《重走西遷路》的稿件和攝影作品被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博物館永久保存。 介紹新疆各民族的稿件出來后,崔佳受到了很多外國讀者的好評。她說自己做報道常帶有一種使命感,因為《中國日報》是許多外媒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國外讀者喜歡看中國人的故事,我在寫作的時候會注意切口要小,但背后反映出的卻是某個新聞熱點、社會問題,這也是做深度報道應該堅持的東西。” 采訪時要像一張白紙 2014年在新疆駐站,崔佳在完成報社報道任務的同時,自己策劃了反恐犬的選題。“當時與馴犬員不熟,我就先跟他們聊天,讓他們放松下來,再進行采訪。”崔佳跟著反恐犬一起訓練、出任務,完成了這次包括集合視頻在內的全媒體報道。 崔佳很愛笑,讓人感覺親和力十足。“許多人問我為什么總能采訪到別人問不到的細節,我覺得就是要變‘傻’,把自己變成一張白紙。”崔佳認為,記者在采訪前雖然會做很多功課,但在采訪時一定要把事先獲知的信息倒空,完全投入地與采訪對象交流。 陽光真誠的性格讓崔佳與采訪對象都成了朋友。“我不認為采訪一次就結束了,有的時候我甚至不把自己當做記者。”崔佳有一個本子專門記錄采訪對象的聯系方式,平時也會給他們打電話聊天。從這些朋友中得到的靈感也幫助她完成了多個精彩選題。 談到記者的職業精神,崔佳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去現場的欲望、求知若渴的好奇心,以及要做就做好的敬業精神。“大家都說我是苦中作樂,但其實我不覺得苦。我熱愛這份工作,因為我的報道能給我帶來很寶貴的收獲。與付出相比,我得到的更多。”(記者 尹琨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