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9 3”紀念大會后,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轉發了新華社關于紀念大會的消息通稿,并寫了一段心得——“直播時代、讀圖時代、新媒體時代,這樣一篇拖著1600字出席名單大尾巴的新聞通稿,很難再引起人們的興趣。很多客戶端、公號里,連個影子也找不到。不過,經年之后,要查找當年這場紀念大會最權威準確的記錄,肯定繞不過它。” 傳播并不等于傳世,但傳世一定要傳播,只是不以點擊量而是要用時間去檢驗。 用準確、全面、完整、生動的新聞稿件,將大會盛況、歷史的細節忠實記錄下來,將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響亮宣示傳遞出去,這就是作為一名新華社時政記者的職責所在,這就是時代賦予新聞記者的神圣使命。自己能夠承擔這一任務,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為了完成好這次報道任務,我和同事張曉松、劉華、李宣良一起認真研讀了新華社記者李普1949年10月1日采寫的《北京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也就是傳世之作《開國大典》,學習了近年來天安門廣場閱兵和紀念活動的所有相關報道,學習了北京奧運會、北京APEC等重大外交外事活動的報道,還請新華社國際部的同志幫助翻譯了塔斯社對俄羅斯五九慶典的報道,可以說是博采眾長。 細節決定成敗。在預演彩排中,我們認真觀察每個環節,相互碰撞尋找靈感。為了多挖掘一些對豐富稿件有用的信息,我們同活動各方面的組織者“泡”在一起,從并與他們共同修改完善稿件。記得8月底的一個深夜,一位活動組織者打來電話,告訴我現場大屏幕倒計時環節又做了調整完善,他還用微信發來了調整后倒計時鐘擺的音響效果。我們字斟句酌、反復討論,最終在稿子里寫下了:“電子屏上出現了鐘擺的畫面,1945、1955、1965……2015,年份數字隨著鐘擺不斷跳動。報時鐘聲響起,10時整,紀念大會開始。”就這么一句話,看似簡單,得來不易。 “名單也是新聞”,對于這樣一場舉世矚目、載入史冊的盛會,出席者的列名不是可有可無。紀念大會消息稿中,出席大會的中方領導人、外方嘉賓和與會各界的列名長達1600余字。作為中央授權發布的大會消息,必須做到準確無誤。我們同相關主管部門的同志一起,反復核對出席情況,對外方嘉賓的中文譯名更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扣,確保萬無一失。自己真切感到,無論是記者采寫稿件,活動組織者接受采訪,還是審稿人編輯審定稿件,大家都是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在工作。 “守成”與“創新”,是時政新聞報道必須回答的課題。微信時代,新聞傳播格局發生改變,傳統的“消息通稿”雖然可以占據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卻難以觸動受眾的拇指。程序性報道到底該怎么做?特別是有關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場次活動的報道,如何提升傳播效果?在這次紀念活動的報道中,我們大膽創新,充分運用新媒體形式,進行延伸報道。例如,在頒發紀念章當天,根據總書記講話采寫了《習近平“頒章論英雄”》,并主動策劃了《習近平總書記都向誰頒發了紀念章》對30位接受頒章人員逐一進行了介紹;紀念大會結束后,通過新華社“新華視點”微信公號播發了《和平——習近平的高頻詞》,將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外重要場合關于“和平”的論述進行集納和提煉。這些新媒體報道,在移動終端和網絡上廣泛傳播,對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紀念活動的主題思想,發揮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