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闖入歷史的風暴眼--西藏地震“孤島”樟木鎮采訪手記 李柯勇 (一) 2015年4月29日下午,樟木鎮變成了一個大漩渦。 沿著那條唯一的“之”字形盤山街道,朝著一個方向,人流奔涌而去。三五成群,背包扛袋,扶老攜幼,人頭攢動,車輛擁堵,叫喊聲、喇叭聲此起彼伏……彼情彼景,真如《圣經·出埃及記》。 我們闖入了一場風暴的中心,一個特殊的新聞事件正在眼前發生——因重大自然災害威脅而撤空一座城鎮,在西藏是第一次,在世界地震史上也不多見。 那天上午,我們一進這個邊境小鎮,就被焦慮的空氣包圍了。前一天,因山體滑坡中斷的318國道被搶通,樟木終于結束了4天的“地震孤島”狀態,人們剛松了口氣,突然又接到一個更加緊急的通知—— 全鎮撤離! 而且,天黑之前必須撤完! 尼泊爾8.1級地震發生以來,人們都在關注房倒屋塌、傷亡損失,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超乎想象的巨大危險正在醞釀之中。 從衛星遙測的宏觀視野來看,這次強震和多次余震帶來的沖擊,遠不止是地表破損,而是地質結構的改變——在“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南坡,西藏聶拉木縣南移60厘米,垂直下降10厘米左右;“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下沉2.5厘米;而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整體移位達3米。這是一場滄海桑田級別的巨變,本來幾十萬年才可能發生。 而樟木,仿佛躺在一把大鍘刀的刀口上。 這座“掛在山上的小鎮”自古以來就受到滑坡威脅,附近到處是各個地質年代的滑坡遺跡。2012年,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曾專門致信西藏自治區領導,對樟木滑坡防治提出建議。去年,國家對此正式立項。而這次地震,山體移位,巖層斷裂,山崩地陷式的大滑坡隨時可能爆發。而且,雨季到了,大雨連日侵蝕著被震松的山體…… 最壞的結果是——這座千年古鎮連同數千居民可能會被“包了餃子”。 新華社軍分社記者白瑞雪、攝影部記者邢廣利和我趕到樟木與西藏分社的同事們會合,最早是想做一篇《“孤島”四日》。這里是尼泊爾地震中國受災最重的地方,傷亡最多,外援斷絕,最緊急時,食品、藥品只夠用3天。那樣的困境,人們是怎樣度過的?我們還想采訪李冬——山東援藏干部、西藏聶拉木縣委副書記,地震時正在樟木出差,和居民一起被困,陰差陽錯地成了“孤島”最高指揮官??上攵?,他身上一定凝聚了很多故事。 一進樟木,所有計劃都被打亂了。 人心惶惶,沒有誰能夠坐下來,安安靜靜給我們講一講“孤島”經歷。李冬更是抓不到,他幾天沒合眼,走路都打晃了,還要東奔西跑地安排轉移前后的各種工作,忙得恨不得飛起來。 不過,一場歷史風暴中矛盾沖突最集中、最具戲劇性的那個點,恰是最值得報道的東西。向新華社總編室領導和西藏分社社長張曉華匯報后,我們與西藏分社7位同事一起,開始采寫《樟木大轉移》。 |